譚國華:創新與企業成功的8個方法

我們發現了另外的規律,開創了新的管理學科,叫做生意學。綜觀各行各業,企業要成功只有八種方法——有人說有第九種,叫作離婚,很多人一離婚就有錢了,但這不是創業或創新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計算在內。
早前由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辦的創先企業創商機研討會邀請了自主創新學院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譚國華分享他對創新企業及未來發展的看法,演講主題為「創新2.0」,以下為其演講內容整理的第二部分:
整理:谷理揚
試想想,你賺到一筆相當可觀的錢財,你的反應是什麼?我問了好些人他們的反應,第一個反應一定是 shut up, don’t tell your wife,更加不要上《壹週刊》。即是說,第一件事是要沉默,之後就要搞清因果關係,為何會賺這麼多錢?一旦搞清楚了,錢就不斷進來。
這其實有個規律。看看 Apple Inc,他們造了一部電腦叫 mini computer,之後又試造其他電腦,到後期就有了 iMac、iPod、iPhone、iPad、iCloud。我們可以看到那條規律,用歷史角度看這些企業,後面也有規律,創新是有軌跡的。看看 HP,HP 開始時有幾個人?兩個,一個 H 一個 P(Bill Hewlett and Dave Packard)。最高峰時有多少員工?50萬人。如果由兩個人開始,每年成長5%,要多少年才能成長到50萬人呢?你要由唐朝開始。另外一間公司叫 IBM,開始時多少人?一個人。最成功時多少人?75萬人。由一個人開始,每年成長5%,要多少年才有75萬人?你要由秦朝開始。看這些企業的成長,背後都是有一個成功的方程式的。

成功的八種方法

我們之後又發現了另外的規律,開創了新的管理學科,叫做生意學。綜觀各行各業,企業要成功只有八種方法——有人說有第九種,叫作離婚,很多人一離婚就有錢了,但這不是創業或創新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計算在內。
第一個方法是產品的創新,例如 Apple Inc;第二個方法是過程的創新,例如富士康。富士康聰明之處是找到最有效、最節省成本、最高質的方法去製造 iPhone;第三個方法是資源的創新,這是如何從大自然拿資源的問題;第四個方法叫交易的創新,像是阿里巴巴、c!ty’super、7-Eleven,這些公司不會造產品,只做買賣;第五個方法是與政府打交道;第六個方法是政府行這條路你就行市場的那條路,剛好相反;第七個方法低買高賣;第八個方法是「執死雞」,起死回身。我們還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規律,任何行業的成功企業都依循這八條規律,製衣業如是、玩具業如是、電子業如是、教育業如是、旅遊業如是。為何每一個行業都是如此呢?
我們應問更基本的問題,為何這會牽涉所有的行業?這是同一個現象,超越時間、橫跨所有行業,就是說創新者的想法及技巧是可以轉移至所有行業的。所以,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方法,培訓創新人材,讓他們於各行業都大派用場。

由「試創」到「學賺」

剛剛說過,一半企業會在兩年內死亡,九成會在十年內死亡,我們能否把這個比例扭轉——打從開始前,就讓企業家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材,例如甲君是第八類人材,隨時能搞出一間 IBM,賺過千億,但他卻糊裏糊塗進了政府,這就是浪費。如果你能觀察別人是屬於哪一類型,你就會知道他會在哪一方面成功,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快發掘企業家及創新者的明日之星。
我們在港大做了幾個實驗,首先是教育實驗,在香港大學開始發掘大量的明日之星,作系統性的培訓。培訓過後,有人和我說,我教他的某幾種招數,讓他賺了700多萬,旁邊的人也和應說他賺了3,000多萬,我就發現這套理論是很有威力的。後來有段時間,我放棄了港大的工作,親身實驗,從中了解更多,直至現在我建立了六間公司,其中一間剛剛上市,這就是第二項實驗。第三種實驗是與中國合作,大量培訓內地的企業家。
由於現在有了生意學的角度,我們由試創的模式,變成一路學一路賺的模式。學習的模式主要不是上堂,上堂只是給你一個思維,重要的是自己找一個創新的計劃,在計劃中能確認自己如果做了那一項事情,就會幫公司省多少賺多少。
(二之二)

講者介紹

譚國華先生,自主創新書院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積極提倡企業創新,致力研究企業成功的規律,擅長提升行政人員的創新潛力,藉以增強企業效能。曾於香港大學商學院擔任客席副教授,任教 20 年後創業,於1992年創立 ICO Group 擔任創立董事,及後創辦自主創新學院,培訓創新人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