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華:創新背後的成功方程式

我們去圖書館看所有 management 的書,發現原來全世界的商科學校,包括 HKMA,都只是教你如何管理,而不是教你如何賺錢,更沒有教你如何賺賣鴉片的錢。再仔細看看,management 教的都是 planing、organizing、directing control、leadership,就是沒教如何賺錢。
早前由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辦的「創先企業創商機研討會」邀請了自主創新學院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譚國華分享他對創新企業及未來發展的看法,演講主題為「創新2.0」,以下為其演講內容整理:
整理:谷理揚
我心目中的「創新2.0」是從一個進化的角度去理解,什麼是進化?例如電話,最早期我們用固網電話,就是以前我們用的黑色電話,在牆上面,大家也應該記得。之後有一間公司想有創意地顛覆這個概念,這公司叫 Motorola,它生產了會移動的電話,由一代轉到另一代,這是演化的階段。之後有一間公司叫 Nokia,推翻了 Motorola,現在 Apple 又推翻了 Nokia,我們看到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這就是演化。

傳統創新的進化

我們用這個概念問同樣的問題,現在全世界在進行創新的企業,這些我們叫創新的工業中,目前的組織和方法,是否要考慮進化呢?
我們目前的傳統是,要學創新,第一類就是學創意,創意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或者研究創作的人歸納了一些資料,演變成創意的知識;第二類是商業計劃,這是我比較熟悉的,因為我在商學院做了幾十年,商學院內如果有企業培訓課程或創新培訓課程,最後也會有一個商業計劃;第三類是我們有很多企業成功的例子,例如蓋茲、馬雲,有很多書關於他們,成為我們的案例。
第四類是我們現在有好多商務中心、科技園,不同的政府部門中都有一些建議,這些建議中通常都是用個人的經歷去幫助後起之秀做創新;第五類是探險型資本家,第一位是哥倫布,他要去冒險,背後就有後多人幫他,之後他發現新大陸,後來就有不同的探險型資本家學他。有不同的參與者就在創新這個行業中,而裏面有什麼問題呢?我們這些組織方法,是否可以超越呢?這就是今天我們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試創的死亡率

我看到整個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這個缺陷有很多不同的講法,包括哈佛的批評及 MIT 的模型,但沒有一套理論是好,有些是模型,有些是個別例子,背後沒有一套範式去幫企業家及創新者去真真正正思考創新的問題,亦沒有系統性的方法帶領他們去實踐。
所以,我們將現在的方法叫做試創,意思就是,比如說我是一個很想做生意的人,就去穿上「勇字牌」的衣服,試試這個又試試那個,看看能不能成功。馬化騰的成功是十萬個也沒有一個的,馬雲是二十萬個也沒有一個的,中間的「勇字牌」屍骨是如山的。現在的系統性問題就是死亡率太高,將比較成功的企業加在一起,在統計學上,不出兩年便有一半死亡,九成會在十年內死亡,剩下來的是很少成功的。
如果說十個之中找到一個 Google 就發達了,這其實也只是一個機率性的獲得,也可以看到現在的模式是用一些個人的經驗去指引這些 adventurer(試創者)。十個死九個是一個很大的浪費,有些生意是賣兒子賣老婆去做的,如果生意失敗是很嚴重的問題。我看過很多失敗的例子,所以這是有很大的漏洞。

系統性學習創新的必要

另一方面,我們學做生意時,就算有很多很成功的生意人,其實也很難將他的個人經驗轉移給其他人或下一代,也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去學習。於是我會問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有一個新的方法去學習,去幫這些人或者這個社會、經濟?如果香港要變得更有競爭力的話,我們有沒有更多的方法協助他們成功,令愈來愈多人想做創新?如果有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就可以大量複製我們的成功及創新者,令我們可以重新帶領世界上的城市。
為何有我會問這樣的問題呢?這不是我的預見,而是無心插柳地在大約在30年前遇到一個意外發現,令我對創新有一個新的看法。當時我在港大教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即是管理的原理。我們成立了一個研究中國人做生意的中心,是全世界第一間的,我將很多時間放在研究不同企業,如果要研究李嘉誠,就要花大量時間看着他如何做生意,埋首去看他公司的運作,這方法叫做 view studies。
其中有間公司我看了幾個月,我得到的結論就是這公司就快死了。根據我在港大教的 management priciple,那老闆做的東西是正好是跟理論相反的。舉個例子,老闆在公眾地方罵員工,令他們沒面子。理論上這樣人才流失很厲害,令公司不能持續,那時我就認定那公司死定了。
但之後的一星期,那個老闆幾乎什麼都沒有做,只是笑,還是由心地笑出來。我很好奇,問他發生什麼事了?他說,這個市場待我不薄。我再問,如何不薄?他說,好過賣鴉片。即是說他賺錢賺得比賣鴉片還要多。我想這個人肯定是迴光反照了,因為他本來便快要死了。我不信,就去找他的財務,看他的財務數據,發覺他所言非虛,錢真的好像潮水般湧入來。這只有兩個可能性,一是我個理論錯了,一是現實錯了。

企業成功背後的規律

我們不能逃避現實,這肯定有些地方是錯了,就想辦法去解釋。我們首先是去圖書館看所有 management 的書,發現原來全世界的商科學校,包括 HKMA,都只是教你如何管理,而不是教你如何賺錢,更沒有教你如何賺賣鴉片的錢。再仔細看看,management 教的都是 planning、organizing、directing control、leadership,就是沒教如何賺錢。
為了理解這些東西,我參與了很多企業家的聚會,希望了解不同企業。我長期和他們交流,他們帶我去韓國的三星,還有不同的工廠,日本的松下、台灣的王永慶,看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營運。看了幾年我卻更加亂了,因為每個企業家都跟我說他是獨一無二的。倘真如此,我學了亦等於沒學,因為沒有理論可言。也就是說,馬雲做生意和馬化騰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永遠歸納不到一套做生意的方法。
自此我就很混亂,直至有一日我去了台中,聽一位企業家演講,談及企業發展報告時,我突然頓悟了,像是打通了經脈,我以往的所有問題及想法都組織起來。雖然每個人要成功,外表都是千差萬錯,但做生意要成功是有一個規律的。
當我發覺有這個成功的規律後,我很驚歎,因為從沒有人如此好運,意外地找到這規律。於是我回到港大,花了十年時間,找來十個行業,逐一去看,系統性地去測試那個模型,十年以來,是完全沒有例外的。
(待續,二之一)

講者介紹

譚國華先生,自主創新書院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積極提倡企業創新,致力研究企業成功的規律,擅長提升行政人員的創新潛力,藉以增強企業效能。曾於香港大學商學院擔任客席副教授,任教 20 年後創業,於1992年創立 ICO Group 擔任創立董事,及後創辦自主創新學院,培訓創新人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