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契機到困境——論香港文學教育

面對種種困境,實在令人感到無奈。中國文學淪為「夕陽」科目,已是意料中事。香港文學課程未來的走向,與高中學制和語文課程的發展息息相關。

前言

論及目前香港文學教育的發展情況,不能不說的,是十多年前,預科中國文學科課程和評核模式的改革,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為香港的文學課程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對教學亦起了不少衝擊,令香港的文學教育向前跨進一大步。

追本溯源,香港中學的中國文學課程都是選修科,可分為兩科。略述如下:

  1. 高中(中四、五)中國文學科(1990年起實施),包括文學賞析和文學常識兩方面的學習,課程提供35篇文學賞析指定教材,以及文學常識學習重點。
  2. 預科(中六、七)中國文學科(1992年起實施),由閱讀教學、文學史教學及寫作教學三部分組成。課程提供25篇教材,文學史則從先秦至現代,分為九個時段施教。寫作方面,訓練學生論說、描寫與抒情三種基本表達方式,文體則以散文為主。

課程綱要書影。
課程綱要書影。

新修訂的中國文學課程於2003年在舊學制(註1)的預科(中六和中七)開始推行,於2005年舉行的公開考試——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以下簡稱考評局)亦因應新課程而改變了中國文學科的評核模式。

2009年開始,香港學制改為高中三年制(註2),公開試易名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以下簡稱文憑試),中國文學科的新課程和新評核模式在過往的基礎上開展。新課程和新評核模式已經推行了一段時間,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亦於2013年發表檢討報告,並落實了優化的發展方向。

遺憾的是,近幾年來,愈來愈少學校開設文學科,愈來愈少學生報考文學科,學生的文憑試成績也不算理想。

新課程已經推行一段時間,本文的寫作目的,主要檢視2003年修訂課程和評核模式實施後,為文學教育帶來的契機,並析述2009年高中學制改變後,新課程為文學教育帶來困境,並提出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不是學者,也沒有為此做過教育研究,只是嘗試從一個文學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問題,其中的觀點或許缺乏研究數據支持,但所談的是觀察、實踐,以及與不少前線文學老師交流的所得。淺陋不足之處,期望關心文學教育的朋友多多指教。

預科文學課程簡介

以下據《中國文學科課程綱要(香港高級程度)》及《中國文學課程指引(中六)》,先就1992年實施的「舊課程」與2003年實施的「修訂課程」作比較,並闡述「修訂課程」的特色。

《中六中國文學課程指引》封面。
《中六中國文學課程指引》封面。

中國文學科課程內容的比較:

2005年中國文學科評核模式:

預科文學新課程帶來的契機

一、課程結構及組織

1. 增設自選作品,因材施教

舊課程的指定教材共25篇,公開考試的閱讀卷主要考核指定教材。修訂課程刪去部分偏於經學的艱深指定課文,代以純文學作品。舊課程只研讀指定課文,但求熟讀、強記有關課文資料的學習模式,修訂課程加入「自選作品」,教師可配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選取文學作品,並結合指定與自選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分析及評論。

2. 擺脫文學史的羈絆,釋放學習空間

舊課程中的文學史教學,跨文體,通古今,重作家與作品,兼及文學思潮與流派,既要求精,亦要求博,學與教俱感吃力;且學習模式偏重熟讀、強記資料,修訂課程刪去文學史,代之以文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課程不要求孤立處理文學史教學,而是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以文學作品作為具體例子,從而掌握文學基礎知識。

3. 引入文學創作,培養創意

舊課程在寫作教學方面,以散文為主,公開考試亦設寫作卷。修訂課程則引入文學創作,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寫作技巧,嘗試不同文體(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創作,學生擁有創作經驗愈豐富,了解創作的歷程愈深刻,賞析作品的能力亦會提高,而加強創作能力的培養,則可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創作練習由教師作校內評核,藉以減輕考試壓力,避免「一試定終生」。公開考試則設「文學創作」卷,考核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創意。

4. 閱讀古今經典,豐富積儲

研習文學,閱讀原著,至為重要,修訂課程加入「名著選讀」,讓學生汲取優秀作品的精華,以拓展其視野和胸襟,提高賞析和創作能力。修訂課程提供閱讀書目,遍及古今文學經典名著,並涵蓋不同文體(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供學生自習,由教師作校內評核,從而減輕考試壓力。

二、學與教

1. 重視學習策略,促進自主學習

教育改革提倡自主學習,課程強調最有效的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角,在課堂及其他學習場合,要盡量令到學生主動經歷、積極參與活動。與舊課程相比,文學教學比以前更強調學習策略的運用,如營造情境、探究學習,前者可透過朗誦、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後者可引導學生就不同的課題進行探究,使他們有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習策略,有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 文學學習經歷,總體比前豐富

修訂課程環繞閱讀、賞析、創作這三大元素構建。學生直接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也會作適量的文學創作實踐。整個學習過程,講究學生的經歷和感悟,以培育學生的興趣和欣賞文學能力為最重要考慮。新課程又強調拓闊學習空間,突破課堂限制,教師可善用學校及社會資源,與其他科目、學校、機構合作,安排文學活動,讓學生從社會實踐中汲取文學的養分。如舉辦參觀、探訪、考察和交流活動等。近年學生參加各類文學活動,例如講座、文學營、文學散步、欣賞話劇、創作比賽等,比過往踴躍,與此不無關係。總體說來,學生的文學學習經歷比舊課程豐富。

三、評核(公開考試)

1. 加入校本評核,兼顧進展評估

舊課程沒有校本評核,新課程則採用校本評核,包括「課外閱讀」和「創作練習」,前者由學生自習,教師須安排作業,要求學生定期繳交;至於後者,則由教師作出安排,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類文體中,最少選擇兩類,讓學生進行創作練習,教師向考評局呈交創作練習的分數。校本評核能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亦能照顧到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在文學創作的情況。

2. 引入文學創作,推動創作風氣

新課程實施後,在公開考試帶動下,學生因此更重視文學創作,間接令香港文學創作的風氣也一下子蓬勃起來。

3. 結合課外作品擬題,擴大學習空間

新課程公開考試中的「文學賞析」卷,不會單獨就課程「指定作品」設題,會結合「指定作品」及「課外作品」擬題。學生不用像舊課程時期的學生一樣,專攻「指定教材」,以求過關。新課程擺脫指定教材的羈絆,為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製造空間。

4. 不設文學史考卷,減少考試壓力

舊課程公開考試設考卷考核文學史,學生亦多靠死記硬背文學史的資料應試,以致出現考完即忘的現象。新課程公開考試不獨立設卷,將文學基礎知識融入「文學賞析」卷中考核,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

新高中學制帶來的改變

2009年開始的高中文學新課程,主要是因承2003年中國文學課程的改革構思而來,分「必修」及「選修」兩部分。據《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註3)(以下簡稱《指引》)和考評局的評核大綱,2009年文學課程內容簡略介紹如下。

《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封面。
《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封面。

一、 課程結構和組織

二、文憑試評核大綱

1. 2012年評核大綱

*校本評核分階段推行,2012-13年,學校毋須呈交校本評核分數,公開考試佔全科成績100%,卷一與卷二的佔分比重,分別為34%和66%。從2014開始,學校須呈交校本評核分數,並佔全科成績35%。

2. 評核大綱更新(2014年)

考試時間由3小時改為2小時。校本評核延至2019年才推行,只保留創作練習。

本科2019年文憑試的評核設計,如下圖:

三、文憑試評核內容

1. 文學創作

  • 評估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包括審題、構思、選材、組織和用字遣詞的能力。
  • 評估學生的創意。
  • 評估學生運用不同文體(詩歌、散文、小說或戲劇)寫作的能力。
  • 以命題作文方式擬題,讓學生寫作,文體不限(但不可寫成詩歌)。

2. 文學賞析

  • 評估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賞及評論等能力。
  • 結合課程「指定作品」及課外作品,就內容要點、全篇中心思想、文體特點、語言風格、寫作手法的分析、評論等重點擬題。

3. 創作練習

教師可就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類文體,最少選擇兩類,讓學生進行創作練習(教師須配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要求,繳交練習的成績)。

高中文學新課程出現的困境

在舊學制時,2003年修訂的文學課程展示設計者的理想,為文學教育帶來新氣象,廣受文學教師的歡迎。然而,至2009年,新高中的中國文學課程,理念與精神不變,但新高中學制對整個課程的結構帶來極大的影響,中國文學只是20個選修科目(註4)之一,這個轉變,對中國文學科產生極大的衝擊,導致教師怨聲載道,學生的文憑試成績也不見理想。教學時數的不足、學生程度的參差,為文學教學帶來的已不是隱憂,而是「明憂」。以下先談新高中學制帶來的問題,以突顯當前面對的困難。

1. 課程既深且廣,教學時間不足

中國文學約佔總課時10%,而新課程的「指定作品」有28篇之多,還要結合「自選作品」施教,同時亦須指導學生創作,以及處理「選修單元」。大多教師指出,平日所有課時,全用於教授必修部分的指定作品,仍有不足之感,平日放學後亦需補課,教授選修單元,只能利用長假期補課。課餘、假期補課,已成為不少教師的常態生活,大大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工作壓力。

2. 文學基礎薄弱,學生難以適應

從中三升上中四(高中一),學生的文學基礎薄弱,對文學課程大感困難,加上一般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教師需要花時間慢慢培養學生的能力,讓他們適應學習本科的模式,對於教學節奏亦有所影響。

3. 學生程度參差,教師束手無策

選修中國文學科的學生,差異極大,只有少部份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會積極投入本科的學習,他們的表現當然理想,但大部份修讀本科的學生,多是學業成績欠佳、能力稍遜者,他們別無選擇,被迫修讀文學科。在這情況下,學生的基礎既薄弱,學習動機亦較低,面對要求甚高的課程,後果可想而知。如何照顧學生極大的學習差異,大多教師亦感到束手無策。

在公開考試方面,本科設兩卷:

1. 文學創作卷

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下筆創作,從來不易。對文學創作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會積極面對;但對大部份學生來說,得分已無把握,遑論取得較高分數。

2. 文學賞析卷

「文學賞析」卷,不單考「指定作品」,還兼及「課外作品」,無疑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一般學生能力有限,不易理解課外作品,對於作品的比較分析,更沒得分把握,事實上亦很難取得較高分數,挫折感逐漸累積。

公開考試難以取得良好,甚或優異的成績,是令學生對中國文學科望而卻步的關鍵因素,加上各大學中文系的入學資格,學生報考中國文學科與否,不是取錄的必須條件,更是雪上加霜,遂令報考中國文學科文憑試的考生數目,逐年下降。

結語

香港高中中國文學課程設計的出發點良好,要求學生多讀文學作品,又加入文學創作,為文學學習帶來了新氣象,無奈客觀環境未能配合,而新高中學制,學生必須修讀四個核心科目,除中、英、數外,還加上通識教育,在選修科目方面,學生只能選修2至3科,大部份學生多選取理科或較實用的科目,此亦無可厚非。縱使學生有意選讀中國文學科,家長亦未必同意。

不少中學,在2009年,開設中國文學科,學生選讀者,亦多達廿多人,甚至有絕少數學校,因選讀者眾,可開設兩班。時至今日,大部份的學校,只剩下個位人數選讀中國文學科,學生退選情況嚴重,學校有見及此,索性不再開設中國文學科。

當然,在正規課程中,無論是中學或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都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其中亦包含文學的學習。然而,大部份的小學,中國語文課程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陰影下已異化,而中學的情況亦相若,面對文憑試,語文的工具性壓倒人文性,學生的文學素養日益淡薄。為應付文憑試,部份中學,在初中時已開始操練公開試的考卷,至高中,情況更為嚴重,大部份的課堂時間,都用作操練考卷。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更遑論文學薰陶、審美情趣、情感教育的培養。

面對種種困境,實在令人感到無奈。中國文學淪為「夕陽」科目,已是意料中事。香港文學課程未來的走向,與高中學制和語文課程的發展息息相關。除了高中學制要作出相應的調整,還須在重視語文的人文性、改變評核方向等方面着手,更重要的是減輕語文及文學老師的工作量,如此,文學教育方能好好地發展下去。

禮失而求諸野,文學教育的推動,除了正規的教育,在課室以外,還有不少發展的空間。現時的香港社會,與數十年前相比,文學氣氛實在濃厚得多。例如香港文學節,2016年已辦至第十一屆,主題為「我想文學」,其中有為學生而設的「字遊‧想像」創作展區,多間中學代表,集體創作文學展板,以青少年的視角,展示年輕一代對文學的看法。

香港書展自2010年起,至2015年,每年選出一位「年度作家」,表揚他們對香港文壇的貢獻。每年的書展,亦安排不少文學講座,莘莘學子與文學碰面、親炙作家的機會甚多。此外,文學創作比賽亦愈來愈多,例如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文學雙年獎,還有特別為香港中學生而辦的「香港中學生文藝散文即席揮毫大賽」,2016年是第二屆,有超過一百間學校參加,參賽學生的總人數接近800人。多間大專院校、民間機構,如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文學生活館等,都一直積極推廣文學,經常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學活動,如文學散步、文學營、文學講座等。

香港出版的文學雜誌,數量亦不少,如《香港文學》、《城市文藝》、《字花》、《阡陌文學雙月刊》、《聲韻詩刊》等,甚至有專為中、小學生而辦的文藝月刊,供學生投稿,對文學教育,貢獻良多。其他如「小作家培訓計劃」,透過不同的活動,鼓勵中小學生多閱讀、多寫作,亦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香港藝術發展局是香港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對文學藝術的策劃、推廣及支持,固然責無旁貸。慶幸的是——社會上還有不少熱愛文學的有心人,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崗位上,透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為推動文學教育而努力。

2016年6月


註1. 舊學制是初中三年,高中兩年,中學會考成績優異者得以繼續升學,報讀預科(中六、中七)。預科畢業,高級及高級補充程度會考成績優異者得以升讀大學。

註2. 在新高中學制中,學生必須修讀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此外,學生可從20個科目中,選讀2-3個選修科目,或選讀職業導向教育的科目。

註3.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年出版,2014年修訂。

註4. 選修科目包括:「中國文學」、「英語文學」、「中國歷史」、「經濟」、「倫理與宗教」、「地理」、「歷史」、「旅遊與款待」、「生物」、「化學」、「物理」、「科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設計與應用科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家政」、「資訊及通訊科技」、「音樂」、「視覺藝術」和「體育」20科。


附錄

指定作品篇目

(2015/16學年中四實施,2018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生效。)

見2007年《中國文學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5年11月更新)頁65。

原文題目為「論香港文學教育——從契機到困境」,現題目為編輯所擬。

轉載自《香港文學的六種困惑》(吳美筠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7月。
轉載自《香港文學的六種困惑》(吳美筠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7月。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