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誠信

簡單來說「誠」的對象是自己,是內心對自己的要求;而「信」是表現出來的行為,主要的對象是他人,所謂「取信於他人」或「贏得他人的信任」。

誠信(Honesty)我相信是最受到公認普世的價值。世界不同的國家、文化、宗教都視「誠信」為人類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質。2015 年在中國也做了一次非常大型的調查,在各種美德當中「誠信」獨領風騷,被視為最重要的品格,得票遠遠超出其他德行包括仁慈和正義。

雖然「誠」和「信」兩者的意思非常接近,但也是有不同的層次和對象,值得把兩字分別説明。簡單來說「誠」的對象是自己,是內心對自己的要求;而「信」是表現出來的行為,主要的對象是他人,所謂「取信於他人」或「贏得他人的信任」。誠和信是一裏一表,沒有誠便沒有信。

「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核心價值由來而久,可説是中國文化源遠久長的道德架構(moral framework)。早在夏商周三代已開始醖釀,到春秋時孔子提出「仁」,到戰國時孟子提出「義」、「禮」、「智」,再到西漢初再加入「信」,便成為了「五德」的完整架構。自此之後,歷朝歷代均沿用的這道德標準。但其實「信」的重要,一早就有就被人重視,因為人有信或無信,不單影響個人的安危,更影響他人的生死!

人無信不立

早在原始洪荒的時代,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每需要互相合作才可以和大自然對抗,賴以生存。舉一個例子,原始的先民要去狩獵,便會相約地點集合,然後一起行動。當時大家都是口頭承諾,答應了便會準時出席,參與活動。人與人之間要互相信任,不守約的人便受到其他人鄙視和排斥的。人所説的話便要有承擔,所以大家不輕言諾,言出必行,如果不守約,便無立足之地。

因此,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人無信不立」,做人處世,守信為重。《左傳》又云:「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到了孔子的年代,他當然非常重視「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敬事而信」、「謹而信」。而信也可以是道德的力量,可贏得天下民心,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但三者的重中之重,不是財富,也不是軍備,卻是「信用」,因為領導者的信用是無形的資產,有了人民的信任,便會有其他的資產!所以説明為什麼「信」trustworthiness 是眾人心目中最推崇的德行。

現在再談談「誠」。「誠」又比「信」更重要。誠是對自己行為的嚴格要求,要先做到自己相信自己,才可以令別人對己信任。誠就是誠實,實實在在,不自欺,要時時刻刻都警惕自己,自愛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君子有很高的道德自覺性,對自己有高的要求,不需要有法律約束、不必要別人監察,自覺地要做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誠意正心

相傳《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更是孟子的老師,可説是儒學的重要傳承人。《中庸》的中心思想就是「誠」,子思對孟子的影響也大,但世人多以孔孟並稱,較少提到子思。但三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及後更有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等儒家大師的繼承。誠的重要是根基中的根基,核心中的核心。

所以儒家思想中的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之後便要做到「誠意正心」才至「修齊治平」。對我而言,誠意和正心的功夫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可惜也是較少人認識的,誠意正心較格物致知難,因為知,不從外物觀察而來,要從內心體會而得,故王陽明格竹七日,格出病來,而他最後卻是九死一生後在龍場悟道。孔子曰:「朝聞道 、夕死可矣」誠不是知識,要研究證明,是德行,要親身體驗,「悟」者自己心裏自知,不用問卷要問己。

那,怎樣才可以做到誠的境界呢!反而孟子説得最詳盡細,他寫了《盡心篇》的長文章,《孟子》分上、下兩篇。要做到誠,就要自己做到「盡心盡力」做到無愧於心。「盡心」才能「知天」。因為既然已盡了一己之人,成與敗已不再重要,「盡人事、聽天命」(We do the best, God do the rest.)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誠要自己時時刻刻檢討,和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相同。但人有許多障礙和問題,包括懶惰、不認真,怕壓力、怕負責、怕失敗、怕……,所以逃避,躱起來,不認真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不到「盡」的工夫,所以我最欣賞孟子的一句是「盡其在我」。啊!多麼有自信,鏗鏘有力。「五百年後,必有王者出,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是位行動派的「猛」儒,沒有他的繼承孔子之説,未必有今天之精彩和鼎盛呢!

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

《中庸》主要是説「誠」:「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原來「誠」才是人能努力的根本。在「誠」的呼召下,人就會自我奮發,「不待揚鞭自奮蹄」會向自己交代,向自己負責!也可以成就自己,貢獻社會。所以《中庸》又説:「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之要可由錢穆等諸位通儒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的校訓就是「誠明」,因為明白「誠」就明白了一切,天也變得光明。這「明」是積極的,正面的,如現代心理學所謂的正向心理學(Posiitive Psychology)或《七個好習慣》作者提出的“Be proactive”或“Proactivity”意思是不被動,主動出擊,積極向上,自己作主,自己是人生的主角,或即同孟子的「盡其在我」。第一個好習慣也是其後六個好習慣的基礎,沒有「誠」一切都沒了。朱熹曰:「信者,言之實也。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無本,水之無源,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朱子之言,所説甚是,「不誠無物」。

至誠無息

《中庸》又謂「至誠無息」。由於我們對生命的信念得以確立,便會願意努力不懈,自強不息,「至誠」或「誠意」就是人的原動力,現代Ironman 胸前的「能量器」。 當然「鋼鐵人」只是荷里活虛無的電影,不足為信,但當我們親眼看到錢先生,唐先生及牟先生諸位的努力,你就相信新亞的明誠的精神不虛。我也有幸曾親炙霍韜晦教授(唐君毅先生的得意門人)短短幾年的日子,我也感受到中國文化至深的道德力量,信自己,靠自己,盡自己,不過一日閒,很多年前,他曾寫有一篇文章《天地唯誠》的文章(法燈·209期)大家不妨上網一看!「唯」者一也,核心也。做人的秘密,或盡在這一個字。「誠」之要,不言而喻,自誠則得他人信,然後,可做到仁愛、正義、好禮、剛毅、勇敢……. 誠為本,天地為誠,由誠開始。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