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現在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社會撕裂」,其根源正是來自互不信任、互相敵視。

特首選舉提名期今天結束。如無意外,今屆選舉主要由3人角逐,結果在3月26日揭盅。一如所料,泛民陣營因取得325個選委席位,足可提名兩名參選人入閘,結果曾俊華和胡國興都成功取得足夠票數,先後向選管會遞交提名,比擁有幾百個選委提名的林鄭月娥更早報名入閘。

泛民建制涇渭分明格局沒變

據媒體報道,最早報名的曾俊華獲160張提名票,其中建制派35票、泛民125票。曾俊華「夠票」後,已取得109票(全數來自泛民)的胡國興隨即獲「民主300+」給予47 票,最後以179票成功晉身為候選人。向曾俊華及胡國興供票之後,「民主300+」仍有約40張選委票「待用」,部分聲稱願意提名葉劉淑儀。但到執筆當日,仍未知葉劉能否取得足夠提名票。

從上面的提名情况來看,建制派和泛民選委的「對峙」情况未因梁振英放棄角逐而降溫,壁壘分明的狀態依然持續,325張泛民票幾乎沒有幾張投給林鄭月娥,至於支持曾俊華的35名建制派選委,大部分是較「邊緣化」的人物,例如自由黨3人之中,田北俊和周梁淑怡都已「半退休」,商界也僅得向來特立獨行的合和接班人胡文新。

泛民不投林鄭月娥,建制派也同樣「抵制」曾俊華和胡國興,堅壁清野,建制派陣營把票緊緊箍住,曾俊華所得的建制派35票,僅佔今屆選委建制派票的4%,胡國興更一張建制派的票都沒有。當大家以為梁振英棄選,政治氣候稍稍緩和,社會上的政治對立有望會略為紓緩,但選委提名的結果,反映出泛民和建制派涇渭分明的格局一點都沒有改變。

有人說,曾俊華要靠125名泛民選委提名,證明他能入閘全賴反對派所賜,欠了反對派和外部勢力的情,人情債總要還,他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反對派和外部勢力在港的政治代理人。

向曾俊華加上這些性質愈來愈嚴重的罪名,目的是令建制派選委更不敢支持曾,徹底打斷他當選的機會。從「紅燈論」、「勸退論」到「中央不會委任論」,各種圍繞着曾俊華的「傳聞」,是建制派不願/不敢把票投給他的原因;眼看這個危局,江湖救急的方法是爭取泛民投票,這是迫不得已唯一可自救的作為。把泛民的票等同「反對派」、「外部勢力」,本身就是製造分化對立的言論。林鄭月娥也說過,她希望能爭取泛民選委支持,拉闊自己的政治光譜。試想,如果泛民給票林鄭,是否等於林鄭也欠了泛民的人情債,會成為泛民的代言人?

屬於所謂泛民的325票之中,相當一部分人都不是泛民政黨的成員,他們只是在政治立場上較傾向泛民,如果以「黃」(泛民)「藍」(建制)作分野,他們很多都屬「淺黃」,而且「很淺」,主要都是專業人士。選委會的專業界別共10個,今屆6個由泛民包攬全數議席,會計和「建測規園」界佔絕大多數(兩界別各30席),工程界30席泛民佔一半,醫學界30席泛民得19席,只有中醫界建制派佔多數(30席中建制派佔27席)。如果把泛民選委一棍子打成為「反對派」或「外國勢力」,即是說位居香港社會中流砥柱的專業界別都是「反中亂港」之輩,那是否等於把他們置於特區政府的對立面?專業人士向來被視為香港的精英階層,他們之中絕大部分選擇提名勝出機會極低的胡國興,和極可能不被中央委任的曾俊華,這個現象到底傳達了什麼信息?

敵我矛盾思維 把大批人推到對立面

現在政治人物常掛在嘴邊的「社會撕裂」,其根源正是來自互不信任、互相敵視,以敵我矛盾的思維把香港分成「兩截」,非黑即白、非藍即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結果是把一大批人推到政府的對立面。曾俊華服務特區政府30多年,歷任問責局長和司長,何解會在過去幾個月突然變成愛國陣營眼中的「人民公敵」,即使得到選委支持當選也不會獲中央委任?胡國興當了多年法官,屬於建制中最保守的一小撮;還有出身政務官、為23條立法捱盡風雨的葉劉淑儀,他們為何統統都不獲中央支持?有人說,中央不能只守「後門」,「前門」也要守。但是,即使同意中央有「守」的權利,但也應該讓香港人知道按什麼原則去守吧?

林鄭要展示如何贏回泛民中產

選委提名的結果如果預示了特首選舉的終局,那麼曾俊華和胡國興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勝出機會,而留下來的政治局面,將會是政治上更對立、社會上更撕裂的殘局。未來20多天的選戰,比併政綱的意義已不大,因為曾俊華和胡國興的政綱即使得到大部分選委支持,他們仍然不是「中央唯一支持」的那個人,贏了也是白贏。其實,一場明知誰是「真命天子」的「選舉」,其他候選人仍然願意「落力演出」,他們不是應該得一個安慰獎嗎?

至於篤定勝出的林鄭月娥,也毋須花太多氣力在具體政策上了;她要展示的,反而是如何贏回泛民、贏回中產、包容競選對手的量度,當一個能代表最闊政治光譜的特首。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