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選自禪武醫文化學會《嵩山聽禪》專輯)(洞簫:譚寶碩)
如果說世事總有緣份,人與竹相遇,就是一個緣。
愛簫的人,視手中的洞簫若珍寶、若朋友、若生命。平常簫不離手,愛護有加。可是,天意難違,每逢隆冬時節,風高物燥時,竹子最容易開裂,而且往往開裂的,是最得力最疼惜的那支。
竹子裂了 便該放心
年輕時學簫,收藏的洞簫多,竹子也多,每逢秋冬季,北風吹起,家中不時噼啪作響,都是竹子開裂聲,摧心裂肺。
老人家告訴我,不要沮喪,竹子開裂是自然現象,裂了就放心。我開始的時候不明白,裂了就放心?慢慢地,簫見得多了,竹子裂得多了,人成熟了,明白事理了。
洞簫的竹材開裂,是常見的現象。成長期少於三年的太嫩的竹子和成長期高於7年的老竹子都容易裂。另外,因為在生長期間受風吹日曬,在竹子內部產生應力的因素以及竹纖維老化的因素,都會造成洞簫開裂。竹子的纖維是直方向的,洞簫的音響振動傳遞也是直方向,所以簫身的裂縫,只要修補好不漏氣,對洞簫的發音是完全沒有影響的。老人家說得對,裂了就放心。世事無常,心中平常,事情發生了,只要認真面對就是了。
歲月滄桑 更顯優雅
我曾經看過一個竹刻的展覽,有很多明代的竹刻、臂擱、筆筒等等,已經超越500年的歷史,細看每件竹刻都有裂痕,無一例外。年代久遠非但沒有減去竹子的魅力,反而增添了一種深深的包漿油光,更加表現出竹材的優雅和堅忍,表現出歲月的滄桑。
我心中生起無比的崇敬。
在我們傳統的美學裏面,滄桑美和殘缺美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民族敬重滄桑,歲月痕跡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告訴我們很多故事。中華民族包容殘缺,以寬容的心接受世間的不完美,繼而用精湛的藝術,把滄桑和殘缺變成滄桑美、殘缺美。
我耐心地把破裂的洞簫修補,綑線。修補之後,簫聲更為成熟,音色蒼勁厚重,此後再也不怕氣候惡劣環境變化了。我珍惜這些有裂痕的洞簫,它們被撫摸得沉厚光亮,每一寸竹、每一個裂痕都有可堪回味的故事,它們陪伴我走過歲月,走過山山水水,穿越多少風霜雨雪,直至人簫俱老。
竹的儀態 人的心靈
竹有靈,竹有情。
生長在石頭山上,貧脊土地上的竹子,是最堅韌的,可以造出最好的洞簫。如果生長在肥沃的地方的竹,表面看來很豐盈飽滿,但是當水分揮發後,就變得乾癟脆弱,不能成材。如同做人一樣,生活優越,過於享樂,難以成就堅毅的性格,不能擔當重任。真正的成長,是在艱難挫折中學到的。
自然界的事物,能對人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啟發。竹子,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歷來都是一種受人敬重的植物。它的堅強生命力,挺拔的枝幹,清雅的枝葉,給予人積極的感應,對人的思想有着良好的引導作用。自古以來,人們從竹的身上,獲得良多啟示,人們將竹子形容為虛心上進,堅強不屈,剛正不阿。
中國傳統的文人思想賦予洞簫更高的價值,洞簫不但是一種樂器、一件藝術品,更能給人帶來竹的正直品格。
每一株竹子都各有風韻,沒有兩株完全相同的竹子,竹的儀態,使我們聯想到人的身軀,甚至聯想到人的心靈。
儘管有人說竹子沒有思想,也不會說話。可是撫心自問,我們自己能否默默無求,屹立於天地之間,為人世間帶來啟發,感動千秋萬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