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的禪趣

現代都市人過着煩囂的生活,雖未必能經常沐浴於山林之中,但隨時可品味朗讀王維的詩,以禪的一杯茶,沖洗塵累凡腸,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唐代大詩人王維(701?─761)留下400多首詩,以精煉而不雕飾,明淨而不淺露,自然而不拙直為特色。性既好佛,又工繪畫,所以他的詩亦兼具禪理和畫意。

母親信佛 影響詩風

由於王維的母親崔氏(?─750)信佛,師事普寂禪師(651-739,俗姓馮,敕賜「大照禪師」)30餘年,普寂禪師即禪宗北宗神秀(606-706)的弟子。王維早年的思想,不可能不受影響,再加上個人的修為,又於40歲左右時,遇到南宗慧能(638-713)的弟子神會(686-760),受其心要而精通禪理,其以詩寄寓佛家思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如: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軟草承趺坐,長松響梵聲。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
(《登辨覺寺》)

趺坐簷前日,焚香竹下煙。寒空法雲地,秋色淨居天。身逐因緣法,心過次第禪。
(《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上面的詩句,只宣揚佛理而詩意索然,用李夢陽(1473-1530)的說法:「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空同集》)究竟王維「詩高者似禪」的作品如何?試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山空不見人而聞人聲回響,循聲尋覓又不知人所在,益見山的空寂。空寂的山若無情,卻有陽光復照,而顯得活潑有情。此景中有情,禪機顯露之作。

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

靜動之間,平凡的景色怡人;四句前後因果相承,秋山餘照而彩翠分明;飛鳥相逐而終歸何處?眼見景如此,人生何嘗不如此?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用字造語平實無奇,卻蘊含特殊的藝術魅力。芙蓉花燦發,而紛紛開且落,彷彿只一剎那,已然瞬息萬變。此真反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禪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既靜且淨,松間、石上、月明、泉清,一幅西方琉璃世界的圖畫。聽到聲音,而知浣女歸;見蓮動,始覺漁舟下。禪意十足。尤其第七句「隨意春芳歇」,正是無念、無作意的生動寫照。

讀者不妨再細味以下詩句,看看有何體會?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
(《白石灘》)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中》)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南垞》)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潤中。
(《鳥嗚澗》)

被許之為「入禪之作」

王維的詩,特別喜歡用「空」、「寂」、「清」、「閒」等字,在他的眼中,凡日常生活所見的一切都是「真如」(佛家語,又稱「法性」、「實相」,指現象的本質或真實性。)的本體,都充滿禪意、禪趣。胡應麟(1551-1602)許之為「入禪之作」,說「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詩藪》)。現代都市人過着煩囂的生活,雖未必能經常沐浴於山林之中,但隨時可品味朗讀王維的詩,以禪的一杯茶,沖洗塵累凡腸,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