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內容營銷協會(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與內容營銷資源網站 MarketingProfs 2014年於北美地區進行的調查,約三份之二(67%) B2C 企業在進行內容營銷的同時,致力於評估其策略得到甚麼效益。
現時,有不少企業都會利用關鍵表現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利用數據協助追蹤內容營銷策略的效益,計算其投資回報率。各位讀者較為熟悉的例子,有國際著名新聞網誌《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和本地網路媒體《立場新聞》。它們都有利用關鍵表現指標的數據去分析文章受歡迎程度,再按其調整內容策略。
回顧上一期《優秀策略為成功之始》,我曾經提及企業在創造內容時,需要認清內容營銷策略中不同的目標,包括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顧客購買意欲及銷售業績等,配合企業的特色和市場定位。今期我將會介紹在不同的內容營銷目標下所應用的關鍵表現指標,讓各位讀者能夠準確評估內容策略的成效!
增加品牌知名度
一般來說,內容營銷需要一段長時間經營,才能達成擴展品牌的傳播廣度及深度,拉動品牌需求以創造銷售營利的目的。所以以下介紹的量度辦法,都應以一段期間為準,觀察相關的走勢,比單靠一次半次取得高低數據來得重要。
曝光率(Reach)被視為增加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算企業所建立的內容項目質素再好,假如因為傳播滲透率不足而拉低曝光率也是徒勞。要計算內容項目曝光率,以下幾項關鍵表現指標值得參考。
訪問量(Visits):內容項目在指定時間內(普遍情況為30天)的網站訪問次數。值得注意的是,訪問量包含了重複的訪問受眾,訪問量愈高並不單純代表訪問人數愈多。
非重複/獨立訪問量(Unique Visits, UV):透過追蹤受眾網路位置的「小甜餅」文字檔案(Cookies),計算在指定時間內的網站訪問次數。由於每個受眾的網路位置各有不同,「小甜餅」文字檔案可以計算出獨立訪問,可以防止上述所提及的重複訪問的情況。可是,由於涉及私隱問題,近年有不少網路瀏覽器都禁止了「小甜餅」功能。因此,非重複/獨立訪問量通常被低估。
新訪問(New Visits):新造訪的受眾數量,這個數字愈高,代表網站吸引了新的受眾,擴展內容傳播面的廣度。
增加受眾購買意欲
企業要拉動受眾對自家產品的需求,就需由引起受眾對品牌的興趣着手。從內容營銷的角度出發,受眾接觸由內容起始,就以軟銷的方式讓他們對內容的喜好轉化為對品牌的好感度,從而提升購買意欲。在這個階段,下列的關鍵表現指標就成為了營銷的效益焦點。
瀏覽量(Page Views,PV):每個受眾瀏覽的網站網頁數量。例如,一個受眾在一個網站中瀏覽了三個網頁。在例子中,這代表了一次訪問和三次瀏覽。瀏覽量愈高,就代表受眾對網站內容愈有興趣。
離開率(Bounce Rate):這個指標正正與瀏覽量相反,意思是指每個受眾進入網頁內容後在指定時間(Time on Landing Page)內離開的百分比。離開率愈高表示內容營銷的成效愈低。除了因為內容項目本身對讀者的關聯性(Relevance)不足外,也有可能因為網站本身沒有加入足夠的網址連結其他相關內容項目。
回訪率(Revisit Rate):受眾重覆訪問網站的比率。一般而言,回訪率愈高,顯示受眾對內容項目好感增加。
提升品牌參與度和忠誠度
品牌若要長期鞏固受眾對其建立的正面形象,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必不可少。當受眾對品牌的情感提升,對其忠誠度亦然。受眾除了成為品牌的追隨者外,甚至會在自己的社群中,反饋為品牌宣傳,建立品牌的口碑。要達到以上的目標,內容項目擔當了品牌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橋樑角色,而其效能就能夠從以下兩項關鍵表現指標驗證。
社群評論:社交媒體對其內容項目的評論。無論社交媒體中用戶對內容項目的評論正面與否,其評論的數量代表品牌參與度(Engagement)的高低。同時,內容營銷人員都應該對這些評論作出必要的回應,作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和品牌參與,由加強受眾體驗加強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
社群分享(Social Sharing):內容項目在社交媒體被分享的次數。當內容項目被分享的次數愈多,證明了內容項目具有愈高相關性和分享價值。如上所述,受眾的分享反饋為品牌宣傳,成為了另類「口碑營銷」(Word-of-mouth Marketing),讓內容的擴散效益具體提升。
總括而言,以上關鍵表現指標,其實與評估網上媒體效益的 KPI 差不多。正確地評估內容策略的成效,猶如飛機的導航系統,讓機長了解地理位置並飛行在正確航線上,最後安全抵達目的地。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