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政治意義、被標誌為香港第二次回歸的《港區國安法》在今年7月1日實施,經4個月後,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在這個背景下,《施政報告》無可避免包含不少政治色彩。讓我首先從這個角度加以評論。
在談及《港區國安法》的部分內,《施政報告》重申官方立場,包括立法是因局勢到了「非中央出手不行」的地步,立法後香港恢復穩定,而法例不會影響市民繼續依法享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施政報告》兩點關注
在這方面,有兩點值得政府關注。第一,隨着局勢趨於穩定,以及新冠病毒終有一日受控,市民在「依法」下能否恢復享有《港區國安法》生效前的言論、集會、遊行等自由?事實上,一個文明社會如香港的真正穩定,不僅是建基於巿民守法上,還是體現在市民生活在一個包容、自由、法治的氛圍中。
第二,《施政報告》把部分外國政府對《港區國安法》的批評,形容為「無理抨擊和詆毀」。然而,這批包括美、英、歐盟、日本等政府是香港(不計內地)最重要的貿易、金融夥伴。它們對香港的情況的看法,以及已採取或可能採取的相應措施,在在影響其國民及企業來港工作、投資、經營的意欲。《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會推出大型的海外宣傳推廣策略,向全球商務人士和各式人才推廣香港。其實,在吸引可以選擇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投資或工作的頂級企業家或科技人才上,符合西方標準的法治和自由一向是香港在區內享有的獨特優勢。香港能否在國安時代下保持這項優勢,靠的不是大型宣傳,而是讓國際社會從港府執行《國安法》的過程中看到的種種事實。
《施政報告》另一個包含政治元素的部分是教育。政府把有學生參與反修例運動歸咎於教育失效,尤其是所謂「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施政報告》認為,這個科目應該重新成為包括學習國家憲法、《基本法》等的平台,卻予人有政治化之嫌。讓教育歸教育的話,通識教育的原意是培養學生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獨立思考問題,藉此配合今天知識型的創新時代。不設政治紅線或把之減至最少,鼓勵學生正反辯論,奇思異見,正是西方科技諸國的教育成功之道。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