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表演藝術是重災區之一,尤其是聲樂節目。一部「香港原創粵語諧趣功夫歌劇」,經過幾年改期,上周末終於在葵青劇院首演,演後更有藝人談,與聽眾分享作品創作點滴。
創作考究 粵語文化
顧名思義,這部名為《烏龍功夫》的原創聲樂作品講述江湖恩怨,最後邪不能勝正,也帶出以德報怨大團圓結局。
故事內容與卡通電影《功夫熊貓》頗為相似,由戰敗歹角誓要尋仇,結果以邪招戰勝弱者後輩,統領天下。餘生者找不到神秘秘笈,卻在麵館廚房中悟出絕活,以豬肉刀和兩隻大鍋致勝。
據演後藝人談透露,創作是「先詞後曲」,編劇麥淑賢的文本主要考慮粵語「九聲六調」及文字的音樂性,深入探索粵語內在意思,發揮神來之筆,例如歹角由「神君」(第一聲)戰敗後驟然降為「神棍」(第三聲)。
室內歌劇 音色豐富
為粵語文本譜曲成為作曲家陳慶恩的一大挑戰。他在演後談說:「你不要期望作品中有威爾第或普契尼般的重唱樂句,因為用粵語寫和聲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模仿西方歌劇,我們有自己的風格和傳統。」
儘管如此,筆者聽到至少兩段有和聲的二重唱,但其餘絕大部分是單線樂句,又或同時唱出各自樂句。
作為「室內歌劇」,在樂池中的九人樂隊在陳康明指揮下提供高效伴奏。在沒有大提琴情況下,中提琴和低音管樂獨奏豐富的音色,鋼琴和兩位打擊樂手敲出鮮明節奏感,為全劇鋪墊音樂底線。
然而全劇九位獨唱全程以擴音演出,失去傳統歌劇在台上立體原聲唱腔效果。此外,場景採用大量炫目的動漫效果,個別演員頭飾和服裝也頗為誇張,不知是否劇名中「烏龍」的一部分。觀後有多重視聽印象,就是沒有歌劇的感覺。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