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

科目冷知識已說明不能超越人工智能,但教師教學從心出發的熱誠、教學使命,而這些成就,人工智能無法取代。

立校15年,滿懷感恩,自創校起,筆者有幸與創校校長及眾多具教學專業水平的同工同行,每天都寶貴,看着學生的身、言、書、判,與日俱進,由中一戰戰競競的走進校門,再到中六滿有自信,充滿期盼的畢業離校,再覓人生前路,人之患,心裏還是滿有快慰。

學校異於補習社,集體全人成長的培育與個人考試能力的打造,兩者是大有不同,補習社是逐科計數,科目名師的價值,是創造該科的優良考試成績就可,但學校的老師不能單憑科目的冷知識,亦不可依靠一科一人之力,就可創造全校的整體學習氛圍;相反,經過老師們集體的努力,一點一滴,日子有功,互相補位,累積而成的校園文化,才能成就學生「求學的目的,在於做人」的終身學習目標。

科目冷知識已說明不能超越人工智能,但教師教學從心出發的熱誠、教學使命,由此而衍生的教學成績表,有可量度的,也有不可量度的,而這些成就,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學校凝聚教學有心人愈多,學風愈見清爽,學生的福氣愈大。

科目冷知識已說明不能超越人工智能(DeepMind影片)
科目冷知識已說明不能超越人工智能(DeepMind影片)

「互相砥礪、彼此學習」的學校教學文化營建,是凝聚教師集體力量的專業之路,最終受益的必然是等待成長的學生。今年的教師專業發展日,筆者以「見賢思齊」為主題,讓同工各自以三分鐘簡述「見賢」的看法。

見不賢而內自省

作為校長,我的見賢故事不少,擬分幾個階段︰其一、入行之初,於大埔一所私立中學任教,校長的辦校能力與魄力、效率與效能的兼備,有教無類的精神發揚,這是我第一次的「見賢」;其二、輾轉到屯門一所津貼中學當中史科老師兼訓導主任,連校長在內,賢人不少,學生為本、教師治校、校長領導紮實的三角、有教學理想的校園文化,從中領悟了13年,獲益良多。在校期間,稍有能力跨出學校步入「江湖」,參與創立教育評議會,至今20多年,會內熱心教育的、具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及世界視野的,賢人的會聚更多,筆者學習並受用至今,毋忘教育要「研究、評議、實踐三結合」。

鞏固及發展良性的教學文化,關鍵不在於評核制度有多嚴,而是學校是否構建自校長開始的「見賢思齊」學校文化,而下句的「見不賢而內自省」同樣重要!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