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間大潮淹沒的文化先驅

上月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演的《尚未完場》,由歷史學者祁凱達和編導徐岱靈攜手製作,尋覓曾經被譽為香港「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的傳奇一生。

眾所周知,香港藝術文化的一個重要起步點是1962年成立的香港大會堂。在此之前的年日,一般都視之為戰後重建,甚至文化沙漠時期。最近一部港產紀錄片,從零碎資料還原出大會堂前後的一位文化先驅。製作7年熬出80分鐘跨越時空的紀實,讓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有更深的體會。

所言者是上月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演的《尚未完場》,由歷史學者祁凱達和編導徐岱靈攜手製作,尋覓曾經被譽為香港「娛樂大亨」歐德禮(Harry Odell)的傳奇一生,焦點集中在他戰後創建的北角璇宮戲院,即今天的皇都戲院。

關於皇都戲院,本欄不止一次論述。事實上,兩位編導研究皇都戲院的同時,筆者亦撰寫1930到1950年代的香港音樂文化,其中當然包括璇宮和歐德禮,亦因此獲邀在鏡頭前講述研究心得。但觀後覺得片中有兩個方面非常突出。

張敬軒在歐德禮舊居迎接來訪的孫媳婦及家人。(《尚未完場》Facebook圖片)
張敬軒在歐德禮舊居迎接來訪的孫媳婦及家人。(《尚未完場》Facebook圖片)

首先該片述及整個尋覓歐德禮足跡的全過程,其中那種大海撈針的情況,也把觀眾帶進不可預知的氛圍。當他們一步一腳印終於找到歐德禮在新加坡的孫媳婦及家人,從電話交談到香港機場見面互相擁抱,觀眾也分享到遙遠歷史與現實連接的喜悅。

此外,片中請來兩位不同年代的殿堂級人物現身說法。首先是前輩潘迪華姐姐,講述拍攝《阿飛正傳》時,建議王家衛選用拉丁音樂大師Xavier Cugat的配樂。該大師唯一在港演出,正是由歐德禮1966年請來的。鏡頭一轉,張敬軒在歐德禮舊居迎接來訪的孫媳婦及家人,也道出意義深長之言:「像屋主歐德禮這樣的人物,他們被時間大潮所淹沒。如果有人記得他們,講述他們的事跡,就會有機會有另一位歐德禮出現。」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