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歷史小說、歷史正劇標籤的文藝作品,隨心所欲編造歷史,已成為「新常態」。
被稱為「五十年乃至百年來最好的歷史小說」的《雍正皇帝》,有許多歷史盲點令人吃驚。
它絕不是什麼正統歷史小說,不少所謂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只有清服、辮子和名字是「歷史真實」。可歎至今還有人給這部編造歷史的章回小說加上「歷史」的桂冠。
不過,小說作者能寫故事。其筆下的清宮虛構故事,頗吸引不了解歷史的讀者。
亂倫自殺死 成雍正結局
電視劇《雍正王朝》改編自《雍正皇帝》,播映以來,辮子小說、辮子戲大行其道。繼《雍正王朝》後,《康熙王朝》和許多清宮戲在各地播映,不少城市還在重播《雍正王朝》。辮子小說和辮子戲的熾熱,還會延續相當長時間。令讀書人十分無奈的是,這些編造歷史的作品都有歷史小說、歷史正劇的標籤,實則遠離史實。
歷史小說、歷史劇的「本質」是小說或戲劇,自有藝術虛構的空間,但既加上歷史的標籤,便應受歷史邊界的規範。所謂歷史邊界,是指作品中的歷史框架、主要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名人應貼近史實。
只就對歷史名人的描寫來看,《雍正皇帝》有太多歷史盲點和秩序文化盲點,令人無法認同它的「歷史小說」標籤。
它編寫的雍正皇帝,竟把十四胞弟愛妾抄沒宮中,發現她是自己的私生女之後還與她亂倫,最後隨她自殺殉情死亡。這絕不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雍正並無強佔胞弟愛妾和亂倫自殺喪命的臭事。創作者描寫雍正帝的色情(要她比較他和十四胞弟的陽具和床上功夫,下冊536頁)、亂倫和性亢奮(兩次性亢奮都在至親死亡的當晚),與野史對雍正的扭曲一樣荒唐。
野史編造雍正是其母與年羹堯生的兒子,給康熙戴綠頭巾;歷史上的年羹堯是雍正妃子的哥哥,比雍正小一歲,能生出他嗎?
《雍正皇帝》寫雍正的兒子弘曆,說他在康熙47年陪皇祖康熙打獵,已是超過十歲的小孩。弘曆實則在康熙50年才出生,未出娘胎就陪皇祖狩獵,是神話還是笑話?
編造出身官職 不符史實
雍正重用的大臣李衛,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創作者反覆調侃他是乞丐出身,是被雍親王收容的家奴。歷史上的李衛(1688-1738),並非叫化子。他是捐監出身的官員,家裏既能捐錢為他取得監生資格候補官位,怎麼會是討飯的人。
小說寫他的官職經歷,除了以旁述方式,道出他當過雲南驛鹽道,這是史實之外,全都是編造出來的。在小說中,李衛當的官是成都縣令、知府和不知所云的「湖廣首府」(下冊29頁),還有陝西布政使、兩江布政使、江南巡撫、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全非歷史上李衛的官職。歷史上的李衛,當過雲南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
名字第一字 當滿人姓氏
在《雍正皇帝》和《雍正王朝》中,圖理琛只有名字,這是史實。作品寫他一直是宮廷侍衛官,為康熙和雍正的內侍長官,且在雍正朝接任步軍統領。歷史上的圖理琛,並未當過侍衛官,亦無接隆科多當步軍統領(類似今首都衛戍司令)。
小說、電視劇描寫圖理深在康熙朝任宮廷侍衛官時,他真正的官職之一,是禮部的牛羊群總管,主管祭祀的牛羊調度。
小說還把圖理琛說成是圖海的孫子(中冊82頁)。歷史上的圖海,在康熙朝官至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其孫馬爾賽在雍正朝做過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都是正一品大員。圖理琛並非圖海的孫子,官職亦遠沒有圖海孫子大,最高官職僅為侍郎(副部長)。
把圖理琛想像為圖海的孫子,是因創作者不了解滿人的名字,以為圖海和圖理琛都姓圖,才把他們錯配為祖父和孫子。
清史漢文文獻中的滿人名字,係滿文的音譯,如馬齊、圖理琛、鄂爾泰,都是滿名的音譯漢名,他們並不姓馬或圖、鄂。鄂爾泰是西林覺羅氏;馬齊姓富察,其父名為米思翰,其弟名李保榮。李保榮子傅恒係乾隆帝孝賢純皇后弟,傅恒子名福隆安。如把富察氏幾代說成姓馬、米、李、傅、福,便超越了常識邊界。
圖理琛是阿額覺羅氏,圖海則姓馬佳。視滿族漢名的第一個字為姓,甚至望文生義,亂套家族血緣和出身,決不應出現於歷史小說、歷史劇中。
非必要改動 超常識邊界
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無疑要創新,但不能以創新為名、以創作需要和「必要的改動」為藉口,任意編造、歪曲歷史;有人引毛澤東評廿四史「大半不可信」,為不重史實和查核文獻開脫。文藝作品如果不受歷史邊界的約束,也就不可能是歷史小說或歷史劇,又何必加上歷史的標籤。
有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描寫,非因「創作需要」而有「改動的必要」,而是不了解歷史和秩序文化造成的謬誤。
《雍正皇帝》稱隆科多是佟國維的侄子,隆稱佟為六叔(上冊285頁),有時又稱七叔(中冊154頁);《雍正王朝》照搬小說。隆科多實是佟國維之子,佟是康熙帝的岳父,康熙孝懿仁皇后為隆的姊姊。它們如按照史實寫隆科多,反而更能突出他與康熙帝的特殊關係、獲任步軍統領的強勢背景。
把佟國維的兒子說成侄子,絕非「創作需要」,更不是「必要的改動」,而是不了解佟國維和隆科多的直系血緣。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