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上街已進入第二星期,令人揪心;不管支持還是不支持他/她們的行動,都難免「阿媽上身」,替他們擔心。
品味過歷史,還有多一重顧慮:「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此指控是中華文化對任何掌權者,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官宦權貴,最嚴厲的道德譴責。
語出周平王49年(西元前722年),鄭莊公經長時間布局,殺其胞弟叔段的事件。《春秋》三傳都有詳細記載,譴責之言愈發尖銳。
孔子修《春秋》,曲筆以「鄭伯克段於鄢」為事件定性,但「一字褒貶」過分隱晦,很難領會。其弟子在《公羊傳》做的解釋,依然太含蓄,直至《穀梁傳》才一語道破:「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處心積慮,成於殺也。」幾百年來最有影響的啟蒙讀物《古文觀止》,第一篇就是〈鄭伯克段于鄢〉。
香港現在的局面,要面對「處心積慮,成於殺」嗎?
及時揭發「處心積慮」的企圖
9月28日用上催淚彈;當時有沒有後續計畫,留待歷史考證。香港避過一劫,要感謝頂峰清醒明智,制止災難於未然。
要根治問題,必須機構調整,人事調動。
但遠水不救近火,目前事態還在發展,有必要提高警惕,及時揭發任何「處心積慮」的企圖,防止製造輿論,量變到質變,導至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否杞人憂天?是否墜入另一種陰謀論?
但願是,但我較現實。任何作為或不作為的意圖,外人只能臆測,只能以其影響做判斷。而判斷的方法,應是貝葉斯概率,而不是一般概率,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誠如007占士邦所言,同樣一個行為,第一次是善意,第二次是偶然,第三次則是敵對行動。當然,在目前的氛圍,引用英國特務有點那個。但隨便翻翻古書,就能找到秦代已經盛傳的〈曾參殺人〉故事,也是三次,「讒言三及慈母驚」,連阿媽都不認人。
007講的行為,果真是敵人的陰謀;可憐曾母跳牆逃走,原來是一場誤會。所以只有一個教訓:要保持清醒明智,要重證據,不輕信謠言輿論。當今頂峰還應特別小心:寧左勿右、排外自尊的思潮從未死心,會利用一切機會翻生。
回到品味歷史(或歷史穿越):《戰國策》是治國手冊,不是故事書,記載〈曾參殺人〉是為了推崇左丞相甘茂告誡秦武王不要輕信謠言,特別是耳熟能詳、聳人聽聞的老人老調。像內地對香港現狀的報導,幾乎是上個世代報道的翻版,就待解放軍武警來拯救。
當然也有一點新意:廣東話冠冕堂皇登上新聞聯播,袁崇煥不援引他人阿媽也能安息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