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初:蔣介石錯失和平契機 國共走上內戰不歸路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蘇維初名譽教授表示,蔣介石於1927年開始發動「清黨」,往後10年他和共產黨都在「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中拉鋸。

承接前文:〈蘇維初教授論蔣介石:以俄為師北伐成功 國共分裂歸因清黨〉

蘇維初教授談到蔣介石作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1926年至1928年)成功。北伐未完,蔣介石便於1927年4月12日發動「清黨」,取締上海工人糾察隊,大量捕殺共產黨人,兩黨勢成水火,東南各地籠罩在白色恐怖中,往後10年蔣介石和共產黨便在「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中拉鋸。

既是一團亂局 又是「黃金十年」

蘇教授指出,1930年代,國民政府面對的難題,除了共產黨的活動外,還有日本侵略的步步進逼。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全境,1932年日本更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

除了以上兩端,還有地方軍事領袖對抗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央形成「二重統治架構」。例如北伐勝利後的1929年1月,在南京召開的編遣會議,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等就裁軍問題談不攏,翌年,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混戰;又如1936年粵系陳濟棠,以抗日為名挑戰蔣介石領導南京國民政府。

當時中國的問題,千頭萬緒,危如地下湧動的熔岩,隨時奔突出地面。不過,美國特使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卻形容1927年至1937年是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了」。從數據看,1927年至1937年,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8.4%,學生人數、公路和鐵路等均有長足進步。

死守四行倉庫 壯士名垂青史

不過,「黃金十年」因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而中斷,蔣介石採取持久戰的對日戰略,基本策略包括持久戰、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第二次國共合作也正式開始。

從1931年起,國民政府又按照孫中山《建國大綱》的設想,宣布進入「訓政時期」,即由國民黨實行「一黨訓政」,實際上施行黨國體制,直至1946年《憲法》實施後才廢止。

從1937年到1945年,國軍在抗日正面戰場打過多場硬仗,其中,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謝晉元團長率400多名戰士(對外稱有800人)死守四行倉庫一役,最為人稱道,海峽兩岸均有拍戰爭大片以資紀念。

描寫「八百壯士」事蹟的電影《八佰》劇照。(電影劇照)
描寫「八百壯士」事蹟的電影《八佰》劇照。(電影劇照)

有分析指,國軍在上海主動出擊,旨在改變日軍侵華主力部隊進攻的態勢,由北向南變為由東向西。亦有分析指命令「八百壯士」死守可以在租界「隔岸觀戰」的四行倉庫,目的是爭取國際間的同情和奧援。

無論如何,蘇維初教授指出,蔣介石的確帶領中國進入了世界;1942年1月,中國戰場成了盟軍戰區一部分,蔣介石成為中國戰區指揮部最高統帥。美國也向中國提供各種援助,包括陳納德指揮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中國則派遠征軍赴緬作戰。

1943年11月,中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當中宣告,戰爭結束後,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蔣介石在抗戰時期的功績有目共睹,為此美國《時代》雜誌曾選他為封面人物。

調停讓步無功 內戰政權易手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不旋踵又投入內戰。鑑於蔣介石對共產主義和中共抱持負面的看法,加上國民黨在軍事和經濟實力方面的優勢,加上有美援,故蔣介石無懼發動內戰。可是,自平津、遼瀋和淮海 ( 國方稱徐蚌會戰 ) 三大戰役打下來,國民黨優勢盡失,最終國府不得不走上遷台一途。

蘇維初教授總結這段歷史,直言蔣介石錯失了和平的契機,因為1945年有毛蔣重慶會談,美國大使作調停人;1946年又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共產黨甚至讓步同意「三民主義為建國最高原則」,蔣介石挾優勢未能抓住和平契機,「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呢?

蘇維初解讀蔣介石功過 2-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