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次舉辦的香港演藝學院節,透過一連串節目,讓學生大放異彩,也為學生帶來寶貴的學習機會與難忘回憶。本月展開的第二屆香港演藝學院節,節目同樣精采。當中,戲劇學院邀得成就斐然的校友回歸演藝學院的舞台,帶來不止是兩代學生在戲劇及人生經驗上的交流,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劇本改編自名著 刻劃角色心理轉變
英國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小說《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描述一群因逃避戰禍而流落荒島的小孩,在無成人看管、遠離文明社會的環境中,建構他們的生活秩序。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教授念大學時首次閱讀此小說,逐步揭開人性陰暗面的故事鋪排讓潘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自執起教鞭後亦不時以此為教材。這次他從小說出發,以廢墟取代荒島,為第二屆香港演藝學院節重新建構一個舞台故事,名為《誰怕蒼蠅王》,並邀來戲劇學院校友劉雅麗擔任客席演員。
潘教授說:「這本小說是很好的教材,看到主角們的心理如何轉變,而小說中最年長的角色只有12歲,一班青年學生要演小朋友角色,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挑戰。」他這次的改編,會加插小孩長大後遇上另一場戰爭的情節,戲劇學院三年級生蘇振維將飾演主角的成人角色。「我演的角色會回想過去曾經歷的場面,因此我必須做足準備工夫。劇本裏很多情節均令人聯想到社會各種生態以及牽涉人際關係的事,令我反思很多。」
與學生共處交流 分享演藝生涯經驗
是次製作邀請了劉雅麗重返母校擔任客席演員,潘教授認為這有薪火相傳的意味。「希望透過這類交流,讓我們的校友和學生體現大家共同為劇壇努力的精神。」劉雅麗表示,雖然這次飾演的軍官角色戲份不多,但她認為最重要是把握與同學共處的時間,分享自己多年來在演藝生涯上的所學所想。
劉雅麗和潘教授均認為,日後可以增加校友於演藝製作節目的參與度,讓校友有更多時間與同學交流,讓學生從演出中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她慨嘆,儘管在學院修讀的時間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她自1990年畢業便因工作忙碌而未能經常重訪母校。這次參與《誰怕蒼蠅王》,她抱着如學生般的「新人」心態。「我也希望了解現在學校的運作,以及學生的狀況。很好奇現今教學方式有甚麼改變,時下的學生與我們當年又有甚麼不同。這對我來說是有趣的,因為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較少機會接觸年輕人。」
她表示,近年開始萌生一種使命感:作為一名資深演員,她可以怎樣為劇壇和下一代作出貢獻呢?「近年有年輕編劇邀請我讀劇本,我都義不容辭地答應,令他們驚訝。對戲劇有心有力的年輕人找我幫忙,我又何樂而不為?」她笑言,希望同學們不要因為她嚴肅的外表而卻步,其實她十分樂意與同學交流。「我年輕時也有很多問題希望與老師討論。例如自己是否適合當演員、對未來的擔憂等。我在演藝生涯上已走了很長的路,有很多經驗可跟學生分享。」蘇振維表示十分期待從師姐身上學習。「無論是舞台上的技巧,還是舞台下的待人之道,都很難得可親身跟前輩學習,因此很期待。」
戲劇訓練廣闊 助學生攀上高峰
潘教授於去年上任院長一職。談到戲劇學院的發展和他的抱負時,他認為最值得深思的,是課程如何符合年輕人的期望。「面對社會的發展,業界對學生有甚麼期望?而我們應怎樣跟海外的機構與業界銜接,從而提升教學水平?我們會審視現在的課程,了解需要更新及改革的地方,於未來數年逐步實踐。『跨學科合作』這個概念現今愈見普遍,而戲劇於社會的用途亦可以很廣泛。我在想,如何令我們的畢業生的出路更加廣闊,而非只局限於演員、導演一類的工作。」
潘教授希望學生透過戲劇學院的訓練,學會當一個負責任的人。他說:「學生對戲劇的認識,不只限於職業上的技能,而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們通過戲劇認識自己、理解別人,明白自身與社會的關係。無論是戲劇還是待人接物,我希望他們在這四年間可以看到當中的高點,並以此為目標,慢慢地在人生路上攀登這個高點。」劉雅麗對此十分認同。「戲劇令我對生活的看法更通透,以不亢不卑的態度對待人生,令我成為更好的人。」
原刊於《演藝通訊》,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