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六四事件」為主題的紀念館,在支聯會幾經波折的策動下,終於在今年的4月26日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十年前的6月4日,本欄題為〈往之不諫變生不測 來者可追為後人謀〉,文章副題標示「六四20周年建議設立資料館」,那是筆者第一次談到「香港是最適合設立六四檔案資料館的地方」。
設立「六四資料(紀念)館」的想法,是受當時剛出版那本根據故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1919—2005年)「完整錄音」而成書的《改革歷程》的影響,該書第一部分第一章的開頭,趙氏便說這段話:「七年以前(1993年),我怕有些事忘了,曾經把六四的一些事情寫過一個東西,算是留下一些記事吧,現在我按這個材料來講,其中有些事,我在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發言提過了,有些是沒有講……」
由於內地對有關「六四風波」的言論封鎖,隨着歲月流逝而趨嚴厲,而香港在時移世易和形格勢禁下,「一國兩制」連被虛與委蛇的僅有尊嚴亦消失殆盡,自上而下的建制中人,無論是政府官員或議會裏的代議士,要非事事以京官的話為依歸,便會被劃為近乎敵對的異見分子,出於對香港社會的真誠與關懷,往往被一筆抹掉,而出手打壓輿情的或紅或黑的惡勢力,囂張跋扈!支聯會能夠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完成在香港開設「永久性」(?)六四紀念館,極不容易,令人欽佩。據港大民研第27次(民研總監鍾庭耀博士退休前最後一次)「六四周年民調」顯示,主流意見繼續認為北京政府當年處理「六四風波」手法不當,在18歲至29歲組別中,認為北京「手法正確」的只有2%;市民對支聯會的評分顯著上升3.3分至50.2分,而反對解散支聯會的比率為53%(支持解散的只有20%)。市民對支聯會的看法正面,似乎在高呼「支聯會,加油!」
民運功敗垂成 港人休戚與共
大約五六年前開始,香港有些年輕人認為支聯會舉辦六四紀念活動,無論形式和主張,均未足以反映他們心目中那場民主運動對香港的衝擊和意義,於是另起爐灶。「建設民主中國」、「結束一黨專政」那些源於初心而被視為已不合時宜的支聯會口號,亦成為部分年輕人不願參與其中的口實,繼而以不同主題不同地舉辦維園以外的紀念活動。由於未能維繫那些包括不少專上院校學生在內的青年人,「堅守記憶、對抗強權」的支聯會士氣,難免受挫;可是,支聯會年復一年,從英治到回歸後的和平守志,年年的維園燭光,已成為香港感動世界的人文風景!
八九民運激起港人的盼望與失落,是一份休戚與共的經歷和感受,透過支聯會年年勤加「拂拭」的煥發,在港人心中建立起來的集體記憶,不僅沒被塵封與磨滅,反而隨時間的推移而更為港人珍惜。那是支聯會與眾多港人一起成就的大功德!
《逃犯條例》修訂的強行其是,令香港當前的政治氣壓低得令人窒息;而不按《基本法》循序漸進的「民主建政」,恐怕與當年天安門廣場的民主女神塑像般,同樣短命。1989年5月29日晚上,漏夜矗立的民主女神雕像,只在一周之內,便在眾目睽睽的熒幕前,遭猛力撞擊而碎裂傾塌,落得一個違反廣場管理規定、構成對國家尊嚴與侮辱民族形象的惡名。香港政改,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藉故拖延和糟蹋,《基本法》對港人(和世人)的承諾,在人大釋法的威權下,已被北京撕碎,爭取真普選的佔中三子和眾多年輕人陷獄,在外國人眼中,他們都成為不滿人大釋法的「政治犯」!
摘錄自2019年6月4日《信報》林行止專欄,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