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冥壽120 重提2月事件

與極左的江青集團搏鬥中,葉劍英是關鍵人物。

大鬧懷仁堂  拍案批江青

4月28日,是葉劍英(1897—1986)冥壽120年,北京官方有紀念集會。關注毛文革50年史的文人,則提及1967年2月事件50周年。

所謂2月事件,是指1967年2月中南海懷仁堂的一場激烈爭辯。副總理譚震林與「老帥」葉劍英、陳毅、聶榮臻、徐向前,頂撞江青和中央文革小組人馬,引起毛不滿,指稱「大鬧懷仁堂」是「二月逆流」,下令停止他們的職務。其中,譚、葉受到的打擊尤大。

與極左的江青集團(官方稱「江青反革命集團」或「四人幫」)搏鬥中,葉劍英是關鍵人物。

1976年的10月6日,毛扶持的江青集團倒台,這就是具歷史標誌的10月事變;這是中共黨史中的里程碑,也是葉劍英生命中的里程碑。不開一槍,而以非常手段扣押江青等人,是很成功的「政治手術」。

葉劍英和華國鋒、汪東興改變了歷史,為結束毛文革建立了政治基礎;毛文革延續多年,直至1980年才算全面終結。10月事件後,葉劍英是批判毛文革、推動變革的改革大家,起用有魄力的幹部胡耀邦、耿飆等,力促鄧小平、陳雲等復出回朝。

本文疏理10月事變,述評的要點是:毛文革後期(1973—1976)政治博弈的三大勢力,宮廷禁衛軍8341部隊的釣魚台行動,葉劍英的關鍵角色,毋忘汪東興。

實力派巨頭  華葉汪東興

毛於1976年9月9日亡故,中共黨政軍面對權力重組的困擾。9月9日前,第一代的總理周恩來和人大委員長朱德,分別在1月、7月病故;中央副主席、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兼總長鄧小平,則在1976年4月遭撤職,被稱為「天安門反革命事件」(4月清明節悼周事件)的後台,處於半軟禁狀態。

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權要,是上述的葉、華、汪和毛妻江青。

前3人的當時職務是:

葉劍英(1897—1986/79歲,年歲指1976年齡,下同),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兼國務院國防部部長;

華國鋒(1921—2008/55歲),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兼公安部部長;

汪東興(1916—2015/60歲),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警衛局兼8341部隊(中央警衛團)政委。

以解構的視角,分解「一黨領導」體制的權力結構、政治集團、歷史淵源,並解讀相關政治訊息釋放的政治符號,可以重構毛文革後期政治博弈的場景。

毛文革後期 三政治集團

毛文革後期的政治集團,可粗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老幹部集團。以周、葉和小平為核心,包括第一代的朱德、陳雲、李先念、聶榮臻、徐向前、粟裕、楊成武、耿飆、張愛萍、方毅,第二代的胡耀邦、萬里等。

第二類,極左集團即江青集團,官方稱為四人幫。包括江青、工人造反派王洪文、原上海宣傳官張春橋和被稱為「左棍子」的姚文元,都是中共十屆政治局委員(1973—1976)。其中,王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地位僅次於毛、周,是毛在1973年前確定的「黨接班人」;張是政治局常委,曾預定為「總理接班人」。

第三類,第三勢力。這是筆者在七十年代發表研究論文提出的概念,指介於老幹部集團與極左集團之間的政治勢力(註1)。代表人物是華國鋒、汪東興、紀登奎、吳德和軍方的陳錫聯、「大寨農夫」陳永貴等,都是十屆政治局委員,多為文革期間毛提拔的第二代幹部。

他們一方面崇拜毛,聽從毛;另方面又不滿江集團到處樹敵、一味鬥爭的「極左慣性」,不相信他們能應對政治和經濟亂局。他們服從毛的指示,避開否定文革之嫌(小平和張愛萍、胡耀邦等,在1975年批左整頓中有否定文革之嫌,招致第二次倒台),既與江青周旋,又與周、葉等有溝通和某種程度的默契。這正是第三勢力不同於江青集團之處。

槍桿子第一  看誰先下手

據《葉劍英年譜》(下稱年譜)、《張耀祠回憶錄》和中共中央紅頭文件(1976年第24號、1977年第10號、1977年第35號)等解密檔案,「誰先下手」是政界的一大懸念。

政治局委員、軍委常委聶榮臻,於1976年9月21日派親信楊成武(代總參謀長),到北京西山葉劍英住所,轉達意見:防止四人幫先下手(把小平暗害,把葉帥軟禁),「採用黨內鬥爭的正常途徑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是無濟於事的。只能我們先下手,採取斷然措施,才能防止意外。」(年譜,頁1111)

「先下手」是博弈各方都有的謀略,但誰有「先下手」的條件、優勢才是最重要。

「先下手」的優勢,在於掌握中共中央的話語權、軍委決策權,並獲軍方高層支持、宮廷禁衛軍8341部隊的參與。葉、華、汪的合作,是老幹部集團和第三勢力的聯合,創造了「先下手」的條件。

8341部隊 釣魚台行動

9月9日之前,3人早有交往,在試探、溝通中建立了「聯手」的共識。

9月9日後,3人就「具體行動方案」頻繁交換意見。10月2日,葉到中南海汪住宅密談,並與汪共進晚餐,餐後再往華住宅密談。3日、4日,汪奔走於葉、華兩處,「3人意見完全達成一致」(年譜,頁1113),決定於10月6日採取非常行動。

從9月9日至10月6日前,葉接見了陳雲、李先念、鄧穎超和軍方的粟裕、楊成武、宋時輪等交換意見。

江集團亦早有「民兵動員」,打算武裝上海民兵「保衛」上海據點,但他們缺乏軍方、宮廷禁衛軍的支持,更未能控制中共中央話語權。

10月6日的釣魚台行動,由汪東興指揮8341部隊執行,分為兩部分。

一是以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之名,請常委王洪文和張春橋到大會堂出席會議,討論毛著作出版事;姚文元是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委員,被邀列席。他們各自到會場,便被拘押帶走;

二是中央警衛團團長張耀祠等帶人到釣魚台,將江青和毛侄子毛遠新扣押帶走。毛遠新是毛的政治聯絡員、瀋陽軍區副政委。

儘管10月事變前,華、葉向一些高層官員「打了招呼」,但10月6日的非常行動,僅華、葉、汪知情。

華國鋒在中共十一大,1977年8月。(網絡圖片)
華國鋒在中共十一大,1977年8月。(網絡圖片)

抹掉汪東興 缺一份公道

北京官方編撰、出版的黨史或其它歷史教科書,常因某些政治權要的「政治需要」而歪曲事實或造假,如中共建黨日定為1921年7月1日,但史實是中共一大召開於1921年7月23日至8月1日(或2日、3日),「七一建黨節」是毛個人意志的產物(註2)。

推倒江青集團的主導人物是華、葉、汪,這是抹不掉的「存在」。因汪在毛文革期間整人甚多,1976年10月事變後又阻撓一些政治事件平反,許多回朝當權的老幹部討厭他,便不提他在10月事變扮演的角色。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提到「粉碎」江青集團時,稱「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紅旗雜誌1981年第13期,頁14),汪東興被抹掉了。事實是:汪東興直接控制宮廷禁衛軍並指揮10月6日非常行動,比李先念更具「重要作用」。

1979年11月,在廣州聽取「中央人事工作安排匯報」時,葉說:

「捉四人幫只有我們3個人知道(按:指葉、華、汪),如果我們有一個人走漏消息,就會發生大問題。因此,他們(按:指華、汪)的功勞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職務,中央要考慮安排。」

10月事變前,連曾在華、葉之間穿針引線的李先念亦不知哪一天行動。葉向真曾提及10月6日晚玉泉山會議:「當晚李先念接到通知,到了玉泉山還不知道四人幫被抓了,還沒進會議室,他就在外面喊:葉帥身體怎麼了?」(註3)

從6日深夜至7日凌晨,政治局緊急會議在北京玉泉山舉行,華國鋒通報江集團倒台事,提議由葉當黨中央、軍委的主席,他堅辭,會議通過由華擔任此兩職務。

江青受審,1980年。(網絡圖片)
江青受審,1980年。(網絡圖片)

刷牙思退位 葉帥總辭職

從上述的事實可知,葉在高層中相對比較重品德,對華、汪較厚道,不是「過橋抽板」的那種人,不是迷戀權力而不擇手段整人者。

以推倒江青集團前後的政治生態考察,葉在高幹中的資歷、聲望強於華、汪,華提議他接任黨中央、軍委的主席,在高層應無阻力。

他之拒絕華的提議,一是避「倒江爭權、自己上台」之嫌,二是誠意扶持華「接班」。

他不僅扶持華、不忘汪東興的「合作除奸」,更登高一呼,促成鄧小平回朝,並逐步讓他掌握黨政軍實權;也選拔、推薦、提升一批能正視文革禍害、有撥亂能力的高幹,如胡耀邦、耿飆、習仲勛、張愛萍;亦支持大力改革者,諸如萬里、方毅、谷牧和趙紫陽等。

他也最早改變「職務終身制」,主動提出退位,在沒有受到什麼壓力之下,他於1985年初秋提出辭去黨政軍職。關於此事,有一樁「刷牙」的掌故。葉向真說:

「一天早晨,我看父親正在刷牙,就湊上前去笑眯眯地對他說:『爸,世界上所有的能人也好,領袖也好,都不能夠把自己兒孫的事情來完成。……我們覺得老爸你該退休啦!』聽了我的這段話,父親突然停下來不刷了,愣了一會,也不說話,又繼續刷牙。沒過幾天,父親就接連三次向中央打報告提出退休。」(中國青年網2016.9.6)

在1985年9月的中共十二屆二次大會上,他正式退出政壇。

表,江青集團人馬(部分)
表,江青集團人馬(部分)

註1,拙文譯成英文發表:Ting Wang, A Concise Biography of Hua Kuo-feng,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spring 1978, New York, pp.3—71.

註2,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060913.htm

註3,http://culture.taiwan.cn/whzt/201609/t20160906_11560809_2.htm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