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蠻夷和中國人

香港與台灣局勢誘發了誰是中國人諸等問題,今筆者從「華夏」與「蠻夷」二詞漫談從古至今,我們是如何看待自身與外族,再論什麼代表中國人與中華文化。

萬世師表孔子是中國人,當無異議。但當你問孔子,你是中國人嗎?他會說:「我不是,我是魯國人。」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沒有中國。

古時「中國」一詞,非指哪一個國家,而是一個邦國之京都。那時的中國人,自稱「華夏」。稱周邊其他文化落後的民族為「蠻夷」,當然有自我標榜,高人一等的意思。中國人向來有「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一語。視他們都是落後的少數民族。其實這是當時華夏國人自大的誤判。所謂夷狄,他們自有本身一定的文化。近代翻出的文獻資料,科學考古的進步,都證明這些民族並非茹毛飲血,只知屠殺的蠻人。有些民族文化傳承,比漢人還深遠。

所謂華夏與蠻夷

先說「南蠻北狄」,造字蠻從蟲,狄從獸,可見貶義。但今人研究所得,原來古人把自身能動的生物統稱為「虫」(蟲)。有毛蟲、甲蟲、鱗蟲、羽蟲、祼蟲。蟲字除鳥獸通稱外,人也是蟲,人是「裸蟲」。蠻字帶蟲,原非侮辱,許多重要古字也帶「虫」字。如蜀字、風字,伏羲女媧便姓風。大禹的禹字也帶「虫」,疑古大學問家顧頡剛研究後結論說禹是蟲,引得當時文人哂笑。(見《古史辨》自序)。因為他當時不知道「虫」的古義包括人。

至於「東夷西戎」,「夷」是什麼?夷是「大」、「弓」兩字。在遠古,你有木棒,有石斧,我有弓箭,誰更厲害?對這些擁有先進武器的民族,你能說落後嗎?「戎」是什麼?戎字從「戈」,帶着武器的敵人。顯然已脫離初民生活的民族。古人造字,別有深意,絕非筆者附會。

「華夏」一詞,最初出現於春秋時代,由倡議尊王攘夷而生。是相對「夷狄」一詞而言。「華夏」表示有高深文化,有教養的民族,周朝封國,是指這區域文化圈子的民眾。周王朝被視為古代文化文教最鼎盛之邦。周公制禮作樂,天下咸服。大成至聖孔子最佩服的人便是周公。周朝封國時比較勢強的有宋、衛、鄭、齊等國。後來周室衰微,齊國提出尊王攘夷口號,華夏與夷狄的相對日漸明顯了。

華夏與夷狄社會的分別

本文非詳細考據文章,只有粗略而言。

  1. 居地與生產力:華夏,農耕民族,居黃河中下游。夷狄,遊牧民族,逐草而居。活動於中原周邊。
  2. 戰鬥力:華夏,較弱,多築地防守。夷狄、體力強,剽悍,以搶掠增加財富。
  3. 管治制度:華夏,帝制,階級分明。夷狄,酋長共主制。可隨時脫離組織,可屢分屢合。
  4. 文化風尚:華夏,文化深遠,上層多好學。夷狄,淺薄,不會重視學問學術。
  5. 禮教:華夏,重宗室嫡長傳統,重視五倫關係。

夷狄,無文化教養,行兄終弟及風俗。父逝兄亡,繼承者不但接收全部財產,亡歿者妻妾也一律被接收。其母即變其為妻妾。遊牧民族風俗兒子可以接收母親為妻妾,華夏民族認為有乖五倫,認為是禽獸民族,因而詆毀鄙視。遊牧民族此等風氣,至漢匈奴時代仍可見。

華夏是民族結合的表現

「華夏」一詞又怎樣而來的?「華」,古時是花字。今日有時亦作花解。古時中原大地出現較大,組織較好民族,愛以花為圖騰,以花為標記,故以「華」稱。今人考古,亦發現古民族以花作圖騰石刻。

「夏」,現代都知道來自「夏禹」一詞。進入20世紀,都有不少資料說「夏」是外來文化。古時,「夏」與「雅」釋義接近,甚而夏即是雅,夏表示高文化族群。夏是外來情況,近代學者少有提及。但我們可從古籍中窺見,原來中國上古歌頌的兩位聖人,從中原人的眼光,都是外來的。因為堯來自東夷,禹來自西羌。

《六國年表》載:「故禹起於西羌。禹為西來民族。」《帝王世紀》載:「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其殘文中有「禹長於西羌」,稱禹為西羌人,或夷人。(禹出生地至少有四地爭認,其中一地為2008年大地震之汶川。)大禹為今日羌族人祖先。匈奴亦自言祖先是夏禹。

後來華、夏民族結合,因而出現「華夏」名號。殷商取代夏朝,夷人出力不少。東夷人是殷商王室重要依靠力量,甲骨文出自殷商,殷商民族多出自東方夷族。所以小覷「蠻夷」文化,是古代視野不清的誤解。

周人與西羌關係密切

周的建國,遊牧的西羌人也出力不少。周人是構成華夏主體民族最大的族群。有說周人原是羌族人其中一支,早期由東往西遷徙,後來涉及羌族文化而脫離殷與龍山文化結合。(見王明珂《華夏邊緣》第七章)亦有認為姬周是渭水流域土著,由羌姓部族分衍出來。《史記》說周人始祖是后稷,曾為堯農官,及夏帝未重視農,失官位,率族人遷到戎狄地區,以畜牧為主。周人有先農後牧之說。

早期周人與當地蠻族羌人結盟,或通過姻親鞏固地位。西周之亡於周幽王,由於幽王欲改變與羌后所生之嫡子繼承地位,引起外父姜申侯不滿,遂勾結犬戎將姬周逐出渭水流域。可見周人與羌人關係之密切與恩怨。

華夏與夷狄文化滲雜影響

我們須注意到古代諸侯國,統治者為王朝所封,自號華夏民族。而諸候國屬下人民,則有許多各族「蠻夷」,如魯國衛國境內有殷民,齊國晉國有夷狄等蠻族。吳越最初亦蠻族,范蠡亦出自蠻族。(此處所謂「蠻族」,方便稱別,絕無貶義。今稱少數民族。)齊魯蠻地,因吸收殷周文化,反成華夏文化主力。

戰國七雄,許多立國時乃蠻夷之地。如周武王封姜太公到齊,當地夷人萊侯即來犯攻打,與太公爭奪齊都營丘,萊國據《齊世家》指乃夷人。後太公誅當地夷人土霸才順利發展漁米之利,成富強大國。

秦國初屬蠻夷之國,未為中原華夏諸國重視。周孝王時賜秦地給非子,為周王室養馬。後假借東方嬴姓為遠親,開始自稱「嬴秦」,圖洗脫大駱戎人出身。漸漸慕習華夏風尚,強調其華夏身分。楚國最初亦被視為蠻夷,華夏民族拒絕其參與中原國際事務。後楚統一蠻荊壯大,始有問鼎中原之事。戰國後期東南邊陲的吳國越國,本邊陲蠻夷,吸收華夏文化,振作自強,竟能爭霸天下。

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

漢族一詞出現很遲,漢朝後方有。中國現有56個民族,以漢族為主。但漢族歷代多年以來,都吸納許多其他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接觸,互相淬勵而壯大,其實是多民族的混合。誰是中國人?今日視之,無論出自華夏或蠻夷民族,都是中國人。有句話說得很簡單清楚,只要你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