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初衷 讓大眾知道中國失敗

黃仁宇當步兵出身,清楚明白要向最大量觀眾講解中國失敗真相,要快而準刺中核心。胡導既然代表黃氏教育群眾,我認為,要觀眾領悟黃氏從新角度來解析中國歷史,最重要。
在《萬曆十五年》9月20日下午最後一場謝幕時,胡恩威出場說,這回第八次演出,仍未完全表達作者黃仁宇觀點,他鼓勵觀眾找原書來看。
 
畢竟舞台與書本性質不同,況且香港舞台表演一般限制在兩小時,表演要呈現全書原意,難免有遺漏。胡導於1999年首次製作該戲,與眾編劇和演員攜手至今細磨16年,如果還未好好傳達黃氏研究中史心得,實可理解。
 
 

數目字管理 透視中國失敗原因

 
黃氏在美國大學任教,以英文來寫《萬》書,主要為學生讀者着想,內容簡明,深入淺出,務求讓他們看一本書,便「讀通」中史。但書寫得濃縮、簡潔,有時亦會難解。我出席過黃仁宇一次在香港演講,有中文大學教授問他,什麼是「數目字管理」?數目字如何管治國家?
 
黃氏回答,把所有資料化為數目字,然後,客觀公正看待數據,不講人情,不講特權,便可訂出治國大計。新加坡以數目字,成功解決交通擠塞。反觀今天香港,數目字689大到超然,正活脫脫表現黃氏所說中國失敗原因。
 

黃氏妙筆生花 胡導呈現舞台

 
黃氏藉六個人(張居正、戚繼光、申時行、海瑞、萬曆皇帝、李贄)來呈現中國失敗總紀錄,巧妙如神來之筆。從來沒有一本書剖析中史如此一針見血,香港著名讀書人丘世文認為《萬曆十五年》乃現代中文書奇葩,在《號外》強力推崇,引發多人注意,胡導也趁勢把該書搬上舞台。
 
 
《萬》教群眾認識中國歷史、民族和人民特性,有條件成為長壽劇,而它確是「進念劇團」少有一齣親近群眾的戲。因此,胡導很想改良它,令它可以不時重演。過去,我看過該劇在小劇院演出,具實驗味道,演員在台上瀟灑隨意,自由發揮,顯露光茫。黃氏書中原句,在台上直接讀出來,所講的中國失敗總紀錄原意,表達得清楚。
 
這回第八次演出,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為要迎合主流大眾,胡導在形式上「加料」,運用六種戲劇形式(獨白、說書、廣東大戲、自白、崑劇、指控等),來表達六人故事,並找來多位國家一級演員助陣。以形式而言,此回最風格化,胡導無疑成功。最精采是第三幕,陳浩峰演申時行能量十足,他一手包辦廣東大戲的曲、詞、唱,選的曲大眾熟悉,而歌詞內容恰當到題,至於他演與唱亦俱佳。當然,在廣東話不通的地方巡演該戲,該幕便要另作安排。
 
 

風格化形式反失初衷

 
可是,過份重視風格化表演形式,有失直接表達中國失敗總紀錄的初衷,並非好事。在第五幕,石小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飾萬曆皇帝,自演《牡丹亭》來透露得不到真愛。胡導採用崑劇,有點浪漫且虛榮。我猜,雙腳走過中華大地的黃仁宇,不會欣賞如此陽春白雪。我鄰座有大陸學生,當崑劇在台上演出時,正玩手機。
 
國家一級演員單曉明於第二幕演戚繼光,在台上展武生功架,也未能令觀眾叫好。該幕遺憾在要鍾家誠站於單曉明旁邊說書來交待事件,實在笨拙。
 
至於其他幾幕,亦有瑕疵,但可接受。
 

反思黃氏歷史觀 紀錄中國失敗史

 
胡導未來還有機會演出第九次和第十次《萬》劇,並可能到其他城市巡演。他怎樣總結歷來各版本優劣,此課題他要反複思考。
 
我想,不妨重新細想黃仁宇寫該書目的,以此來決定舞台演出終極版本。
 
黃仁宇(1918年生)經歷抗日戰爭,進入軍校,成為步兵少尉排長、中尉代理連長,後任上尉參謀。他考取資格赴美軍校學習,回國後,先任國防部科員,繼而成為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副官。1950年朱將軍因涉嫌與中共來往而遭解職,黃氏亦再赴美國入讀密歇根大學新聞系,後因英文未善而改唸中史,遇余英時,於1964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明代的漕運》)。他經歷曲折,才會對中國有新視野,找出特別角度從大歷史看中國。
 
黃仁宇當步兵出身,清楚明白要向最大量觀眾講解中國失敗真相,要快而準刺中核心。胡導既然代表黃氏教育群眾,我認為,要觀眾領悟黃氏從新角度來解析中國歷史,最重要。
 
黃氏最想年青學生和廣大觀眾知道,中國失敗在那裡。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不妨沿用該劇早期演出形式,朗讀一些原文金句,直接告訴觀眾。
 
為了讓年青觀眾覺得看該戲「有型」,聽課不玩手機,我提議胡導不妨考慮在適當時候,把黃氏所寫的英文原句讀出來,甚至找國際學校學生以英語來演出一幕,大大衝擊觀眾,或許會令他們更深刻認識黃氏大歷史觀,並對中國失敗總紀錄上心一點。
 
 
(圖片:《萬曆十五年》第八回演出劇照;「進念劇團」提供)

張錦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