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的十方叢林

與荃灣市中心僅一箭之遙的北面山丘,仍保留寧靜的道場環境,讓人擺脫塵囂。1950年代初,大批僧侶道徒南下,該處更成為他們心靈寄託之地,寺廟道觀湧現,成為香港著名的佛道勝地。
荃灣現已發展為繁華市區,與市中心僅一箭之遙的北面山丘,卻仍保留寧靜的道場環境,讓人擺脫塵囂。早在上世紀20年代,這片秀麗林壑便開始吸引佛教僧侶到來修建道場。1950年代初,大批僧侶道徒南下,該處更成為他們心靈寄託之地,寺廟道觀湧現,成為香港著名的佛道勝地。
 
江山故人在1930年代曾記載,荃灣山上的老圍村遍布禪蹟,包括普光園、東普陀、八合緣、妙德堂、福善堂、法賢堂;芙蓉山有竹林禪院、南天竺、羅漢巖和菩提園,近市區還有棲霞別墅(鹿野苑)。現存最早的道場是普光園,建於1929年,為女眾清修之地,開山祖閒雲法師乃八鄉觀音山凌雲寺妙參老和尚之弟子。今天園址雖在,但已改變不少了。
 

千佛山的東普陀

 

現今荃灣較具規模的戰前佛寺,要數東普陀和竹林禪院。東普陀的開山祖師為廣西人茂峰法師,1927年他應邀來港弘揚佛法,其後決定在港建寺。一天他來到老圍村,感到鍾靈毓秀,1929年便集資購地建寺。他見該處風景與浙江普陀山相若,又感觀音之靈應,遂稱寺院為「東普陀」,以別於福建廈門的南普陀。

 

東普陀的圓通寶殿被古諮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東普陀的圓通寶殿被古諮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老圍村所在之山原名「千石山」,茂峰法師將之改稱「千佛山」,以彰顯佛教在此生根。他又將一條有三個水潭的山澗命名為「三疊潭」,令荒僻山林變成風景如畫之勝地,吸引市民登山暢遊。
 
東普陀於1933年落成,採用傳統佛寺布局,中軸線上有天王殿、韋馱殿和圓通寶殿。圓通寶殿奉觀音像,有善財童子和龍女相伴。其背後置有西方三聖,還有一尊傳聞有500年歷史的古佛像。
 
茂峰法師於1964年圓寂,3年後寺方將法堂二樓闢為茂公紀念館,安放茂峰法師像和他生前用過的物件,當中有一件被視為鎮寺之寶的金燦五衣。1920年代茂峰法師在台灣弘法時(其時台灣由日本殖民統治),因感動朝野而獲日本天皇贈送這件袈裟。法師隨緣領受,豈料1941年日軍攻陷香港時大有用處。當年許多民眾走到東普陀避難,包括逾百名婦女。一天日軍闖入,茂峰法師穿上金燦五衣,日軍長官見之立即退兵,令東普陀避過一劫。
 
茂峰法師的金燦五衣是東普陀鎮寺之寶。
茂峰法師的金燦五衣是東普陀鎮寺之寶。
 
東普陀過去以擁有「三大」見稱,「三大」是指佛大(其實是觀音像)、鼎大(其實是香爐)和鑊大(煮食之用)。香爐置於圓通寶殿前,據說有600多斤重,頂端原有狻猊銅雕,但近年卻被人偷去。想不到有人連道場文物也不放過,破壞佛門之地。

 

芙蓉山的竹林禪院

 
茂峰未成為法師之前,曾在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掛單,認識了融秋(後來成為竹林禪院開山祖師)和筏可(後來成為寶蓮禪寺住持),大家切磋琢磨,咸認為出家為生死大事。其時江蘇寶華山隆昌寺舉行傳戒法會,他們一起前赴該寺受具足戒。1924年融秋法師返粵,在廣州華林寺協辦南華佛學院,請茂峰、寶靜擔任講席。據說融秋法師曾三次獲地藏菩薩托夢,要他尋地建寺,弘揚佛法,他遂於1928年來港。
 
其時茂峰法師在千佛山鳩工興建東普陀,融秋法師在附近另一山丘向鄉紳購地建寺。他與弟子墾土劈石,1932年建成浮屠寶殿,供奉地藏菩薩,其後寺院定名為「竹林禪院」。所在地原名「湖洋山」,融秋法師稱之「扶融山」,有「扶助融秋」之意,後易名「芙蓉山」。

 

竹林禪院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
竹林禪院的大雄寶殿氣勢宏偉。

 
竹林禪院是芙容山第一座大型佛寺,其後不斷擴建,今天穿越山門、天王殿和韋馱殿,便見到莊嚴的大雄寶殿。該殿於1975年奠基,可惜融秋法師積勞成疾,翌年入滅。後由其他法師努力,終在1982年建成大殿。殿內供奉三世佛,兩旁圍繞十八羅漢,殿後有觀音菩薩和二十四諸天。走出大雄寶殿,見假山魚池,迎面就是最早落成的浮屠寶殿。再往上走,則是2006年建成的500羅漢寶殿,是香港唯一供奉500尊羅漢像的殿宇。
 
大雄寶殿落成時,住持意昭法師從泰國請來一尊四面佛放在天王殿門外,由泰國僧王親臨開光。泰國華人稱此像為四面神,原是印度教主神之一梵天,後來成為佛教二十四諸天之一。竹林禪院迎來此神,將之視為佛門護法之一,希望與更多善信廣結法緣。事實上四面佛的確吸引不少人前往參拜,其名氣有時還蓋過竹林禪院。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