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施永青對談:應讓公屋居民自行決定購買業權比例

施永青:我認為公營房屋應該人人都可以買,比例自己訂,多有多買,少有少買,業主自己要承擔風險。買的比例愈大,將來樓價上升,就賺得愈多。而現時居屋的缺點在於跟隨市場定價,價格受私人市場拖累。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了首份土地房屋研究報告,倡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提出新建公營房屋以置業為目標,讓合資格香港市民可租可買,並提出新補地價安排,冀糾正補地價與市價掛鈎的政策失誤。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接受專訪時表示,基金會的補貼置業計劃和他建議的首置用地,各有優劣。
 
採訪:廖美香
 
廖:廖美香
施:施永青
 
廖:你認為團結香港基金倡議的補貼置業計劃是否可行?
 
施:如果政府推出補貼置業計劃,有人就會質疑政府為何要補貼置業。對於建議公屋住戶應以入住價購買,要是入住多年才補回另一半補地價,政府須收取利息,否則說不通。我認為,貸款利率要跟隨市場利率。但是,資助房屋鎖定入住時價格,將來樓價下跌時有潛在風險。
 
廖:報告中提出了三個解決時間成本的方法,其中一個正如你所說,按照市場利率在補地價時收取利息。王于漸教授建議的補地價方案中亦包含對沖機制,用以對沖樓價上升和下跌的風險。
 
施:我認為計劃讓更多人擁有物業,能提升市民的歸屬感,有助減少社會分化問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但是,公居屋住戶在未付清全樓價之前,便可得到全屋使用權以及全面的升值權,這與港人對業權的慣常理解不一致,這一定會有人沒法認同。報告建議一旦推行,也將對市場產生巨大衝擊,擔心市場能否承受得起。
 
廖:現在的公營房屋政策有什麼缺點?
 
施:我認為公營房屋應該人人都可以買,比例自己訂,多有多買,少有少買,業主自己要承擔風險。買的比例愈大,將來樓價上升,就賺得愈多。而現時居屋的缺點在於跟隨市場定價,價格受私人市場拖累。
 
廖:你認為香港應有怎樣的房屋階梯?
 
施:簡單來說,房屋應分三個階梯:第一個階梯的人的收入連建築費都負擔不起,我認為他們是不應該買樓的,只能入住公屋,由政府補貼租金,因為其經濟能力未符合;第二個階梯是那些收入足以支付建築費及發展商的合理利潤的人,政府應給予土地政策支持,讓他們買到首次置業房屋(下稱「首置房」);第三個階梯是能力超過買首置房,並且可以在公開市場和投資者一起競爭的人。
 
廖:你構思的首置房有何優點和特色呢?
 
施:首置房是面對全港市民,每個人一生中都有一次購買「上車盤」的機會,未能買首置房的人可等待將來有財政能力才購買。首置房單位面積約400方呎,一廳兩房設計,剛剛夠住。首置房的質素大小一樣,但在不同區域的定價就不相同,以適應不同收入人士的需要。
 
廖:買首置房的門檻是怎樣的?
 
施:首置房只賣給合資格的買家,限制銷售對象為首次置業的港人。首置房只能作自住用途,即使轉售,銷售對象亦受同樣的限制。由於對象一致,不會出現綠表、白表的情況。首置房沒有封底限制,按我粗略估算,家庭入息約25000元以上,又願意住小一點的人,就適合買首置房。
 
廖:買首置房的誘因是什麼?
 
施:誘因是價格比市場上的私樓低,因為私樓沒有銷售對象的局限。物業本身有使用和投資功能,所以我認為買樓的人同時考慮兩個因素。在公開市場,投資因素會扭曲樓宇價格。提供首置房是為了先解決基層住屋問題,它只針對用家,排除了投資因素,所以價格不會上升那麼多。但首置房本身也值得投資,只要香港經濟向上,港人收入增加,預期價格會上升,當然升幅一定不及私樓。
 
廖:政府的功能是什麼?你預期對政府收入會帶來多大影響?
 
施:政府透過每年劃出土地,規定只能用來建首置房。不過,首置房不經房委會興建而公開拍賣,讓私人發展商投標,發展商根據售樓對象的購買能力定價。私人發展商參建首置房的利潤不及私樓,前者跟隨人均生產值,後者則跟隨資金流向、投資偏好而波動,後者的可塑性自然大得多。問題是政府收取多少地價,若政府肯少收一點地價,讓發展商賺取利潤,發展商就願意建樓。
 
關鍵在於政府撥多少地興建首置房,如果優先解決首置房,例如每年提供兩萬個單位,而私樓單位只有5000個的話,政府賣地收入可能會減少70%。政府要推出優惠政策,自然要付出代價。
 
廖:如果推出首置房,對物業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施:短期對私樓市場沒有影響,因為這批買家本來就買不起私樓。但長遠來說,基於供求關係,私樓市場上車盤將消失。情況就好像新加坡,發展商興建的都是豪宅,做上車盤沒有競爭力。由於首置房已能達到居屋同樣的目標,估計居屋會陸續被取消。
 
廖:你如何評析首置房和補貼置業計劃的優劣?
 
施:首置房最大缺點是土地收入大減,需要社會和政府作出取捨。首置房在邏輯上合理,但達不到即時性的政策效果,而補貼置業計劃如果在現有的公營房屋推行,就有望馬上達到人人做業主的目標。
 
(封面圖片:灼見名家傳媒資料圖片)

廖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