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中美兩條船?「耳根清靜」策略:布局南京,台積電不必選邊站

台積擴廠南京,中國專家擔心恐打壓本土產業。但台積代工產能極高,無論何處都具有優勢。然而,為何台積電仍該採取「耳根清靜」策略?

最近台積電臨時董事會核准資本預算28.87億美元,將在南京廠擴產28奈米製程產能,預計2022下半年開始量產,目標2023年達到每月4萬片的產能。這項擴產決定在中國業界意外引發一場爭論。

台積電競爭優勢不受產地影響

中國通訊業知名專家項立剛領銜表達反對意見,並呼籲南京市政府不要核准擴廠計劃。

他認為台積電在高端晶片方面配合美國出口禁運,箝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同時卻利用中國生產成本低、不缺水又不缺電的優勢擴產低端晶片,將來必定會以低價傾銷方式打壓中國萌芽中的晶片產業。

不過,這位中國知名5G專家的意見並未獲得其他產業專家認同。

例如知名的高科技產業政策專家寧南山就指出,全球28奈米晶片市場規模在百億美元左右,台積電代工產能就佔全球一半以上,中國最大的中芯國際一年只能提供3億多美元的28奈米及其以下產能。

所以無論台積電在哪裏擴產,台積電的競爭優勢都會存在,何況晶片進口都是零關稅。

跨國企業腳踏中美兩條船策略

反過來說,半導體廠周圍會聚集晶片設計、封測、材料和設備的工廠,逐步形成聚落效應優勢。所以台積電在南京擴廠應該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但並不需要給台積電超國民待遇。

寧南山也為台積電指出一條明路,他認為台積電在戰略布局上可以利用南京擴廠,增加對中國當地的設備採購,並針對中國市場需求順勢打造「去美化」生產線。

其實,自從前年美國政府開始對華為實施更嚴格的晶片斷供措施後,許多參與中國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亞洲與歐洲廠商,都開始積極規劃所謂的「耳根清靜」(EAR Free)策略,也就是針對中國市場需求打造的去美化生產線,把使用源自美國的設備或專利授權比例壓縮到20%以下,一舉繞過美國政府「出口管理審查」(Export Administration Review,EAR)的羈絆。

跨國企業若不想被迫在美國與中國兩大市場之間選邊,這是唯一可行的腳踏兩條船策略。

台灣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也指出,為躲避中美兩強在高科技產業的政治角力夾擊,台積電遲早必須採行「耳根清靜」策略。

朱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