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疏肝理氣的方劑,今期續談與之相關的脾胃及常見的肝病。
中華醫學在防病療疾之學說與實踐中,十分注重致病因素、發病誘因,因病因人制宜,從而辨證論治。針對病機之「亢而有制」 (臟腑之間的生理機能調節處於正常狀況)或「亢而無制」(臟腑之間的生理機能調節趨於失常狀況),進而有的放矢地遵醫理、行醫法、處醫方、用醫藥,協調陰陽、補瀉虛實、協和臟腑、袪寒清熱、固本強標,以扶正寒邪。
人體最大的消化腺
中華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內傷,多會導致臟腑的制約失去平衡。依據五行的生剋醫理,脾土失調,則可損及肺金,侮及肝木,故協調臟腑氣機以貫通氣血,調節經絡傳導以協和陰陽。平氣血之逆亂,和五行之生剋,防病療疾之術,見於其中矣。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因而,其具有合成、儲存營養物質功能。並有分泌膽汁、解毒之功用。而在生理構造上,肝門乃靜脈、肝動脈及肝膽管和淋巴管入出之處。肝臟門靜脈具有運輸胃、腸、胰、脾的血液入肝,再匯聚於肝靜脈,注入下腔靜脈,從而維持着肝臟的正常功能。當肝臟病變而導致硬化時,肝靜脈的血液流動則受到障礙而影響胃、腸、胰、脾器官之血液運行,從而產生脾臟腫大和水腫、腹腫等。
肝病不可等閒視之
肝病,常見者有肝炎,主要有病毒引起的肝臟病變,病症表現為肝腫大、肝區疼痛、厭食、倦怠等。甲肝(甲型病毒性肝炎)乃是途經胃腸、血液傳染。病症表現為肝腫大、肝區疼痛、厭食、惡心、發熱、乏力、肝功能檢查異常等。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乃是經由血液、胃腸道傳染。乙肝的病毒潛伏期較長,表面抗原試驗呈陽性,無黃疸症狀。臨床表現基本上同甲肝相同。
肝硬化(亦稱肝硬變),乃是肝臟之質地變硬。多因慢性肝炎引起肝臟器官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變性、壞死,以致肝臟呈結節性變形等。
原發性肝癌,主要症狀多出現肝區疼痛、腹脹、乏力,以及肝臟腫大、腹水或紅細胞增多、低血糖等症狀。肝癌早期多無明確症狀。當出現黃疸、腹水、惡質液、轉移症候者,常為肝癌晚期。常見診斷檢查,有CT(電腦斷層掃瞄)肝掃瞄檢查,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