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湘:堅持信念服務人民 港府勿再妥協

我們作為理大校友、學生,就要堅持信念,就是學會本事,運用技術、效率,來為人民服務,為中國服務,為香港服務。只要我們堅持這個信念,一定可以將香港理工大學發揚光大。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工商管理學院3月1日(周五)舉辦「理大校友貢獻國家論壇」,為特區政府認可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的活動之一。理大校董會前主席、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爵士的主題演講以「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奇跡」為題,大膽批評特區政府填海「畏首畏尾」,沙中線「失敗」。他呼籲政府不要繼續實行「妥協政策」,又勉勵校友和同學「堅持信念,學會本事,運用技術,為人民服務」,以下為演講內容:

我不想在這裏談(理大)校友的貢獻,因為很多人都已說過。我想談談將來我們如何根據形勢,對香港的發展、中國的發展盡一己之力。

40年蓽路藍縷 由窮變富

溫故而知新,1978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可說「窮到燶」,那時國家的外匯儲備最低只有20億美元,香港許多公司的資本甚至多過整個國家的外儲。到今天,中國已擁有約40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很多國家,而且大有繼續欣欣向榮的趨勢。

同時,我們看到美國國債已經突破22萬億美元。中國發展經濟,並不是全靠借貸;美國的繁榮卻在很大程度上靠借貸。

認識了這個形勢,我想問,為什麼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確立後,短短40年就可以把「窮到燶」的經濟整個扭轉過來?我們可以學到什麼經驗,從而讓我們在將來做得更好?

知識與科技 改善經濟和生活

從歷史上看,我認為有幾個主要因素可以改善經濟和民生:

首先是知識──當然天然資源、效率和科技也要有──從五代十國的戰亂,到隋朝統一後,科技突飛猛進,在全球居領先地位。後來卻被英國超越,尤其是所謂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蘇格蘭啟蒙運動,1740-1800)期間,科技發展有長足進步,例如電力的使用。最簡單的例子莫如螺旋槳,若把螺旋槳放在抽水機裏,很快便能抽水灌溉農田,與中國發明的水車相比,效率有天淵之别。又如船用的燃氣輪機內也有「螺旋螺」,放在海軍戰艦上,就比帆船強多了。明朝的造船技術不差,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帆船,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海船)聖塔瑪麗亞號大很多倍,但無論如何都比不上渦輪(turbine)發動機。所以,科技是很重要的。

合和主席胡應湘爵士(右三)與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左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左三)等合照。
合和主席胡應湘爵士(右三)與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左二),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左三)等合照。

重視教育 未來中國成功可期

就香港而言,我們要感謝前港督麥理浩(Baron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他在港督任內,多辦大學,多建醫院,並提出要徹底解決房屋問題。他有膽量、有決心,也有執行力,為香港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現在,我們要留意內地往後數十年的需要,並想辦法提供所需。例如內地工程師掌握了建設橋樑的先進技術,就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要讚揚中國數十年來建設的橋樑,比美國二百多年還要多。

除了建設橋樑、高鐵外,中國人還非常重視教育。現在各國都有中國留學生,他們把學到的技術帶回中國,這就是中國未來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內地藉科技效率「維新」 香港一定要參與

一個經濟體要成功,除了資源外,新科技也很重要。我不懂AI(人工智能)、5G,但我認為香港若要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佔一席位,一定要想方設法,向內地提供服務。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此前不久,我們的身份還是「階級敵人」,現在卻叫我們去投資?後來我才明白,鄧小平是學日本的明治維新,大凡「維新」必定困難,幸而他堅持下去,而中國走過這40年也成功了!

現在的中國大陸,也希望通過科技和效率來「維新」。理大不必妄自菲薄,理大本身有很多科學,可以在內地有很好的發展,例如醫療,理大的physiotherapy(物理治療學)可說亞洲第一;理大培養的工程師、測量師、旅遊管理專家都有很高的水準。我認為理大的辦學理念就是「有教無類」,四年時間一定可以培養人材,過去數十萬校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可惜的是,香港政府沒有配合這種趨勢,土地供應有困難,填海造地也畏首畏尾;以香港的工程水準,沙中線這樣的項目可謂屬於失敗。我希望香港政府不要繼續採取「妥協政策」;大凡妥協政策,都不會成功。例如英國前首相張伯倫對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讓步,沒有成功;又例如北宋的秦檜,他向金人妥協,結果岳飛死了,北宋也滅亡了。我們作為理大校友、學生,就要堅持信念,就是學會本事,運用技術、效率,來為人民服務,為中國服務,為香港服務。只要我們堅持這個信念,一定可以將香港理工大學發揚光大。

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理大校友貢獻國家論壇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理大論壇:內地繼續改革開放 香港如何自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