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兼職歷史學者、房地產經紀John Maloof當時正在撰寫一本書,記述家鄉Chicago鄰近街區的歷史。他在想,哪裏可找來大量老照片點綴自己的書,於是就去當地的傢俱舊貨拍賣會試試運氣。他買了一個裝滿底片的箱子,最後那些照片都沒用在書中,然而他卻一直留着它們,這批相片從未曝光,後來,他發現那堆照片裏,蘊含着一批10萬張,並不為人所知,20世紀最精采的街頭攝影。
迷一樣的底片
在眾多底片中,有大量上世紀50到70年代芝加哥街頭的照片,這些看似隨意的街頭影像對於芝加哥,甚至於美國發展的歷史,都有着非常詳細的記錄。
那些影像有着一種質樸卻撼動人心的力量,這是他從來沒有在其他的街頭攝影作品中感受過的。他意識到,這個未知的攝影師原來才華橫溢。他把自己拍的照片作品相比,簡直是相形見絀。為什麼攝影師不讓別人知道這些照片?這個攝影師究竟是誰?愈來愈像是個神秘人物了。
那些底片為一位女士生前所有,她的身份是個謎,就像她拍攝的物件也是謎那樣。John Maloof借助互聯網和明察暗訪,從訃告中收集線索,與民政事務署和她接接觸過的家庭,順藤摸瓜,找到了約100個曾與這女人接觸過的人,讓這些人各自表述。透過這些從未曝光過的照片、影片,以及認識她的人的訪談,一步步揭開神秘面紗,走進攝影師奇特卻又引人入勝的創作人生。成功地將一位女攝影師的零散事蹟拼湊成了她傳奇般的人生並公開發表,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死時沒有孩子或家庭或愛情。
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聲。為此,她研究許多的人生活在社會的邊緣,一窺美國大都會在上世紀中葉的風貌。
孤獨的街頭攝影師
Vivian Maier是美國業餘街頭攝影師,出生在紐約,法國長大,後回到美國。一個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的保姆,她的10萬張作品並不為人所知,為很多家庭當了近40年保姆。在1959年和1960年之間,Vivian去了洛杉磯、美國西南部、菲律賓馬尼拉、曼谷、埃及、意大利和北京。
這女人帶着法國口音,在芝加哥既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她開始拍攝城市的街頭。John Maloof猜測,在平時的休息日裏,常會帶着她的Rolleiflex雙鏡反光機在各個街道上漫遊,隨時拍攝那些環繞在她身邊的生活瞬間。她所服務過的家庭說她很隱秘地去拍,並沒有與他人分享過她的照片,也一直沒有將自己的照片沖印出來,如果她沖印了一些,那麼他也不會買到這麼多完整的底片。
2009年4月21日,Vivian在一家療養院去世,去世前身邊並沒有親人。幫她在報上刊登訃文的應該是3個她當保姆時照顧過的小孩。可以說,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一個個陌生的家庭和街頭。她經常一邊帶着小孩,一邊記錄街頭人生。不論是走在屠宰場、貧民窟,或是在郊區,她都忠實拍下了眼前所見的人性。
作品的發現並不是她一生故事的結尾,反而只是一個開端。
這位不吭一聲的漂遊者,漫無目的的記錄者,一個人自信地遊走街頭,閒庭信步,信手拈來。拍下城市裏人們有趣的一面:脆弱的、高貴的、垂頭喪氣的、驕傲自滿的、纖弱的、敦厚的各種各樣的面孔。但她是一個注重隱私的人。身為一個藝術家,Vivian是個局外人,因此使她特別同情鏡頭下常出現的邊緣人物。因保姆工作而寄住在中產富裕家庭,她堅決捍衛隱私並維護自己的獨立空間。也許是因為經濟狀況不夠優厚,或是缺少合適的黑房,她囤積了數千卷底片未沖洗。
根據一家她常去買底片的相機店主的說法,雖然她說話坦率,但卻讓人有距離感;她非常喜愛歐洲電影,對美國片不屑一顧。從Vivian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與自信,她從未對着鏡頭做忸怩或親昵之態,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拍攝自己。大部分時間她穿一件男士Jacket、男土皮鞋,戴一個大帽子,不停地拍照。人們推測她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女權主義者、電影評論家。
作品重見天日
直到2007年被重新發現,她的攝影作品才得以廣泛研究和引用,她的故事也被刊登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報紙上,並獲得人們的一致認可。2010年,她的攝影作品在芝加哥現代藝術中心MOMA展出。BBC的網站、紐約時報、《芝加哥》雜誌、Chicago Tonight等報導,認為Vivian是與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
獨立報則認為,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國人邊上的人:孩子、黑人女僕、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2013年,John Maloof和Charlie Siskel共同執導了一部新的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這部影片於2014年3月底開始在美國的各大影院上映。
究竟世界上還有多少個Vivian Maier?如果沒有互聯網,這樣的照片是否仍然有機會被重新認識?還有,誰說天下沒有懷才不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