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vs牛津──由100年到1000年

初來乍到,母校聖保羅與牛津大學有不少契合之處,優良的傳統、濃厚的學術氛圍、關愛的群體,由100到1000年,竟是似曾相識。

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校舍是一棟古舊的紅磚建築,走進校門,一幅一幅的黑白照片,訴說着聖保羅百年歷史。回想有次出席聖約翰座堂的升天節崇拜,牧師感嘆聖保羅或許是香港唯一百年無間地參與升天節崇拜的學校,母校對傳統的堅持就是如斯的一絲不苟。

兩個月前,踏出母校的百年紅磚,入讀牛津大學這所千年學府。儘管兩校相隔千里,但對歷史傳統的執着、嚴謹的學風,卻是異曲同工,也是牛津屹立世界學壇頂尖的根基。

優雅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我就讀的牛津大學王后學院(The Queen’s College)歷史近700年,推開厚重的大門,兩塊長長的綠草坪映入眼簾,草坪盡處矗立着優雅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景常常引來不少遊客駐足。學院每天提供兩輪晚餐,選擇第二輪的學生需要披上本科生的黑色短袍,才能進入點滿蠟燭的飯堂,令人想起《哈利波特》霍格華茲魔法學院的場景。難怪不久前有遊客拜託我帶他們一嚐在王后學院共晉晚餐的滋味,不過學院規矩嚴格,只得婉拒遊客請求。

古典建築、生活禮儀只是牛津傳統的表象,對學術知識自強不息、上下求索的追求,才是牛津千年基業的神髓。母校聖保羅學術氣氛濃厚,同學在午休時間討論數學與物理問題已經司空見慣,但牛津的學術氣氛比母校過之而無不及。

進入點滿蠟燭的飯堂,令人想起《哈利波特》霍格華茲魔法學院的場景。
進入點滿蠟燭的飯堂,令人想起《哈利波特》霍格華茲魔法學院的場景。

輔導制聞名於世

牛津的輔導制(Tutorial)聞名於世,輔導課一般是兩三名學生與一位導師討論該星期的學習內容及習作,特色在於學生可以自由發問,而導師也能根據個別學生的疑惑作詳盡的解釋,引導同學釐清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正因為輔導課以人為本,若果準備不周,上課時馬上自暴其短。因此,每星期的輔導課令牛津學生格外勤奮,我們經常在輔導課前先討論學科的課題及疑問。

我曾經跟同學打趣說,在倫敦約會,一定去特拉法加廣場;在牛津尋人,圖書館必定是不二之選。開學月餘,早餐後與同學結伴到圖書館讀書,互相印證學術觀點,已成為每天的家常便飯。

不過牛津每一餐便飯不單閒話家常,因為餐桌隨時上演「學術研討會」。牛津大學由30多家學院組成,各學院均有不同學科的學生。有一次晚飯,一位修讀心理學的同學談到心理學的實驗,並徵詢同桌其他學生的意見。一位讀法律的同學竟然也曾涉獵有關實驗,更發表了獨特的見解。然後同桌的物理學學生及材料科學學生也紛紛提出了其他心理學實驗及不同的看法,多角度的熱烈討論,激盪出思想的火花。

最後,讀心理學的同學萬分感激大家助她草擬好該星期習作的大綱。這場餐桌上的「學術研討會」令我眼界大䦕,牛津學生不單本科學有專精,更涉獵廣博。韓愈說:「聖人無常師」,的確在牛津只要不恥下問,每位同學皆可為師。

在牛津尋人,圖書館必定是不二之選。
在牛津尋人,圖書館必定是不二之選。

母校聖保羅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奉「信、望、愛」為校訓,雖然同學間不無競爭,但依然互相關愛,我的同班同學時不時十多人一起視像通話,細說人情,回想起來仍感窩心。

牛津大學的歷史也與基督教息息相關,其校訓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語出聖經詩篇27篇,意思是「主乃我明燈」,在世上發光發熱。雖然現在的牛津大學日趨世俗化,不少同學都是無神論者。然而,牛津大學王后學院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卻讓我親身感受基督教愛與關懷的精神。

學生自發的學院家庭制

大部分牛津學院均有學生自發的「學院家庭制」,每個家庭一般有兩名大二及兩名大一的學生,由大二學生擔任大一學生的「學院父母」。我的學院父母未開學前已經主動聯絡我,瞭解我的疑惑與困難。我的學院父親更將他的哲學教科書免費送給我,並不時提供學術指導。除了學院家庭,我的學院也有各種各樣的學生代表,例如國際學生(非英國學生)代表,經常舉辦聯誼活動,幫助不同的群體融入學院的生活。

初來乍到,母校聖保羅與牛津大學有不少契合之處,優良的傳統、濃厚的學術氛圍、關愛的群體,由100到1000年,竟是似曾相識。

The world surely has not another place like Oxford; it is a despair to see such a place and ever to leave it, for it would take a lifetime and more than one to comprehend and enjoy it satisfactorily.

──Nathaniel Hawthorne

美國著名文學家霍桑說牛津是世上獨一無二之地,可惜要認識牛津、享受牛津卻要窮一生之工夫。區區三年,怕只能管窺一二,我唯有盡力筆錄牛津求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泰晤士河畔留下雪泥鴻爪。

作者簡介

現於牛津大學修讀哲學、政治、經濟,為香港卓越獎學金得獎者,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於2018年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考獲45分滿分。對中港及國際政經議題感興趣,曾於葉劉淑儀議員辦事處、容海恩議員辦事處及智經研究中心實習,曾任牛津大學中國論壇的國際關係研討小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