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好要怪誰?拯救學生成績,老師該教的一個關鍵心態

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最容易被忽略,教學也是。研究指出,老師要改善學生成績,得先改觀念,做法是讓學生知道,成績不好,應該歸咎於誰。

一個同事很疑惑地問我,「如果一個學生一直考不及格,老師就會找他來、叫他用功;如果他很用功卻考不好,老師就會教他改變讀書方法,這不是很基本的道理嗎?為什麼還需要做研究?這研究還可以登在期刊上?」

原來美國北達科塔州立大學一個教授,看到他們理工科的學生中輟率很高,不解為什麼會畢不了業,功虧一簣。便找了496個大一新生來反思他們成績不好的原因;再給他們看兩個學生在檢討成績不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讀書的方法不對(這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不是獎學金不夠、老師教得不好(不可控制的因素)的短片;最後再把學生分組來討論「歸因」的重要性。結果發現那些高中成績不好的學生,在經過正確歸因到自己身上後,中輟率降低了66%(相較於只填問卷的控制組的51%)。

成績不好的學生比較不懂得檢討

研究者指出,成績不好的學生比較不懂得檢討,不會習慣性地去找出失敗原因,重點是,這是可以教的,教會以後有長期的效果。

因為長期追蹤這些學生,發現後來甚至有人去念了研究所。作者指出,教學前應先確定學生對學習的觀念和方法是否正確,而老師們常忽略了這一點。

多年前,一個清華畢業生告訴我,他是他們村中唯一上大學的人,大部分同學畢業後就進工廠,他原本也預備如此,是他的老師有天跟他聊起念大學的種種,使他起了念頭去報考,沒想到竟然考上了。

我聽了很驚訝,才知道如果生活中沒有人給你其他的想法,你就會和周遭的人一樣,每天過同樣的日子,因為人性喜守成不變。但是如果有一個機緣,接觸到不一樣的東西,便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所以讓功課不好的學生看到成績可改進,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機緣,人生可以從此不一樣。

這個研究的確沒有驚人的發現,它會被刊登,是因為它以長期追蹤的實徵研究數據,點出一個老師很容易做卻沒有去做的事——找出學生成績不好的原因,並指出正確的路。我們每每勤於教導知識,卻忽略了攻心為上,改變觀念才能改變行為。韓愈的《師說》把傳道放在授業和解惑之前是對的,教育的真諦在改變心,從來不在行為。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