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的幼稚園盛行「自由遊戲」,老師經常有一個疑問:不了解如何在香港推動自由遊戲?面對密麻麻的課程和細小的空間,如何讓學生自由發揮?
1. 時間運用
老師經常遊走於推動自由遊戲與密集的課程之間,安排時間上被兩者拉扯。曾有老師在訓練時提出,她們將自由遊戲時段放在訓練大肌肉的課程中,她們有指定的教學大綱去訓練學生,但自由遊戲卻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筆者的建議是將兩者分開,因為兩者目的不一樣,硬要放在一起,未能達到良好效果。就算縮短自由遊戲的時間,每天10至15分鐘也好。盡量避免因課程緊迫,而刪減自由遊戲。
2. 持續培訓
早前筆者舉辦首次自由遊戲工作坊後,回訪同一家幼稚園舉辦第二次工作坊,邀請老師分享過去幾個星期與小朋友互動時的變化。老師普遍認為自己放手多了,盡量不限制孩子,反而提供更多”say yes”的環境。老師在旁一起玩,用物資砌出不同款式,孩子透過觀察老師,刺激思維,豐富創作。老師透過持續的培訓、應用、反思及交流,可以學以致用,並調教實行自由遊戲時使用的材料、說話,與學生一同成長。單次訓練只是基本要求,持續訓練才能讓學校發展自由遊戲的概念。
3. 老師角色
如何令學生投入自由遊戲?老師角色是非常重要。李俊亮、黃婉萍(2011)曾指出,遊戲之所以能發揮其潛在的效果,除了本身好玩之外,遊戲者也必須投入其中,通過親身探索、體會和表達而達到目的。老師要扮作學生,作為學生的同伴,與他們一起玩。
4. 個人的體會
同時,李俊亮、黃婉萍(2011)提到,「每個人玩每個遊戲也有個人的體會,沒有既定的得着及單一的標準」。自由遊戲的特別之處在於你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事,老師需要隨機應變,但個人體驗也非常重要。同一班學生,面對相同的物資也會玩出不一樣的玩法,老師需要多鼓勵他們完成遊戲。
參考資料:李俊亮與黃婉萍(2011),《劇場的用家》。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