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阿爾蓋達」(al-Qaida)組織發動對美國本土的攻擊,美國開始長達20年的「反恐戰爭」。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宣告「反恐戰爭」結束,矛頭卻轉向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儘管在戰略層面,中美競爭對抗的格局暫時不會改變,但華府是否要「去到盡」,發動一場對中國的「戰爭」?論者卻有不同意見。
弗里德曼:強調中國威脅論恐得不償失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近日在該報發表題為〈反恐戰爭之後是什麼?對華戰爭嗎?〉(“What Comes After the War on Terrorism? War on China?”)的文章,表達對1979至2019年40年間美中「經濟融合」時期的懷念,同時表達對過去5年,美中關係「跌跌撞撞,甚至可能走向全面對抗」的擔憂。
他指出,「美中經濟深度融合,有助推動世界經濟深度全球化,支撐了兩個世界大國40年來相對和平」。
弗里德曼形容,「這兩個巨人枱面上做了許多生意,偶爾在桌子底下互踢對方,現在變成枱面上少做生意,在桌子底下猛踢對方──太激烈了,他們有打破桌子、兩敗俱傷的危險。即是說,世界在管控氣候變化、物種多樣性消失、網絡空間和動亂地區增加的能力要低得多」。
他引述地緣政治顧問公司 Macro Advisory Partners創辧人兼CEO穆薩維扎德(Nader Mousavizadeh)的話,指出美中關係若從「競合」轉向對抗,有三點必須三思:
一、 中國這個龐大的社會不斷發生變化,美國對中國的動態是否未有足夠了解,就斷然說向全球傳播威權主義是他們(中共)堅定不移的使命?尤其是這需要美國將反對的決心代代相傳,會不會反而導致一個更加民族主義的中國出現?
二、 如果美國認為與盟友的關係是「獨特的資產」,那麼美國有沒有耐心聆聽其歐亞盟友談論與中國政經關係的現實,以確保這些盟友的利益和價值觀與美國相向而行?這一點若無共識,任何聯盟都要崩潰!
三、 如果美國認為經過20年的反恐戰爭後,首要任務是處理好內政──通過大力投資基建和教育,弭合收入和種族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那麼,強調中國威脅會更有效還是更危險?這樣或許會燃起美國人對復興國家的激情,但也可能給整個美中關係火上加油,影響從產品供應鏈到學生交流,以至中國購買美國國庫債券等方面。
因此,從反恐戰爭轉向「對華戰爭」之前,弗里德曼希望美國人認真思考以上的問題。
「最大的猩猩,也不過是一頭猩猩」
相比弗里德曼引述別人的話,委婉地提出疑問,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的看法更直截了當,他認為中國的崛興,即意味着美國的衰落。
這位在1987年出版過暢銷書《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大學教授,應《經濟學人》之邀撰文,從三個重要因素──國際關係、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長期變化,判斷「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第一個變化是,今天的國際體系,是數個大國領導(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其次是歐盟和日本,甚至印尼和伊朗。這標誌着世界權力的一次非常重要的重新分配,聲稱美國仍然是第一是不夠的:「因為即使牠是叢林中最大的大猩猩,牠也只是一頭大猩猩!美國與俄羅斯的地位同樣都相對失勢了!」
第二個變化是,與 1980 年代相比,美軍的規模要小得多,而且裝備也老舊得多。「70 歲的 B-52 轟炸機,比空軍所有現役軍官都老!海軍可以繼續翻新其擁有 30 年歷史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多久?另外,海軍可以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數量,比 40 年前要少」。
另外,由於五角大樓(國防部)定期將軍艦部署到不同地區,美國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履行「全球承諾」。美國在阿富汗撤軍,更無奈地抛棄了大部分軍事裝備。
美國保持全球軍力領先的代價是多少?保羅‧甘迺迪指出,目前美國軍費支出佔GDP約 3.5%,但即使是 GDP 的 4% 也不夠,大約要 6% 才足夠,這將是一個巨大的代價,經濟學家和國會議員一定會尖叫連連。
「但是,如果中國決定花費更多,未來的美國政府還能做什麼?如果習近平決定中國將其不斷增長的 GDP 的 5% 或更多分配給軍隊的時機已經成熟,該怎麼辦?」保羅‧甘迺迪指出,這是半個世紀前不存在的情景,但華盛頓似乎沒有人願意談論這些問題。
第三個變化是相對經濟實力的變化。自 1980 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繼續以穩定的速度增長,以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的 GDP 衡量,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與美國差不多。
與美國的 3.3 億人口相比,中國有 14 億人口,中國公民只需達到美國平均收入的一半,經濟總量就可以等於美國兩倍。這將為中國未來的國防開支提供大量資金。無論是民主黨總統還是共和黨做總統都對此無能為力。
保羅‧甘迺迪估計,習近平需要做的就是像鄧小平那樣避免失誤,讓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10年又10年地增長。這將是美國可能面對的最大挑戰:「屋子還有個像他那裡樣的大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