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否勝出美中貿易戰?

若果美國落實徵收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出口產品,短期內美國比中國損失要少,以得失多寡而言,可說美國會勝出。但時間愈長,美國損失會愈來愈多,長期難說勝負。

隨着今年(2018)6月15日美國宣布針對中國出口500億貨品抽取25%關稅,340億已於7月6日實施,另外160億在8月8日公布徵收,本文在8月23日完成時正式開始;中國同時對相等價值的美國出口貨品徵收25%關稅。此外,美國在7月10日宣布會額外對中國2,000億出口抽關稅,由初時聲稱的10%加到25%,可能在9月實施。美國總統特朗普在8月5日宣稱美國正在貿易戰中取勝,而中國則多次聲稱貿易戰沒有贏家,最近一次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8月20日所說。究竟何者較合理?

除了美中官方外,也有很多評論談及美中貿易戰勝負,但是何謂勝、何謂負,則多數沒有清楚說明,本文嘗試以經濟學角度談一談。首先由直觀看,貿易戰中那一方得益較大或那一方損失較少就獲勝。關稅對單一產品市場的影響,與銷售稅類似,供需雙方通常都要負擔稅收,不管是賣家或買家交稅,只要供應數量因應價格下跌而減少,和需求數量因應價格上升而減少,買賣雙方都要負擔。至於買方或賣方那個負擔較重,則視乎那一方的數量因應價格改變的幅度而定,若果數量的減少幅度較大,意味着較容易適應價變動,以至負擔稅項較輕;反之意味較難適應價變動,而負擔較重。

那為何數量因應價格改變的幅度如此重要呢?影響數量減少幅度有多個因素,而歸根究柢是容不容易找到替代。以美國出口中國的大豆為例,中國需求視乎能否容易找到替代品,如由其他國家入口或本地生產大豆是否容易,或是能否容易用其他產品代替大豆等等;而美國供應商則視乎能否容易找到其他國家或本地買家購買,或是否容易改變生產其他貨品等等。若果買家容易找到替代,價格上升時可以較多調整數量;若果供應商難以找到替代,價格改變仍然要維持相當數量。徵收關稅引致價格上升時,需求數量大幅下跌,供應商只能大幅割價,即供應商實收價格會下跌較大,而買家只面對較小的價格上升,所以買家的稅務負擔較輕,賣家負擔較重。相反若果買家難以找到替代,而供應商容易找到替代,則買家負擔稅務較重,賣家負擔較輕。

互徵關稅 兩敗俱傷

關稅令買家付出較高價格,賣家收取較低價格,所以買賣雙方都因為關稅而有損失,負擔較重那一方損失較大。再以大豆為例,若果中國買家較易找到替代,則中國損失較美國少。但除了市場上雙方的損失,關稅收入是徵收方的收益,中國收取大豆關稅,扣除買家損失,只計大豆很可能有淨收益呢!當然關稅牽涉的貨品數量甚多,例如第一批340億美金,包括中國818種和美國545種貨品,每種貨品買賣負擔不一,況且除了價格之外,經常有不同因素影響供需雙方數量,故此很難計算雙方在貿易戰的勝負,但雙方應該都有損失。若果不同貨品的買賣雙方損失互相抵消,稅收多寡就對勝負影響很大。

目前雙方關稅涉及的貨品價值相等(500億美元),各種貨品的買賣數量對價格反應不一,將各種貨品的買賣損失和關税加在一起,美中兩國應該都有損失,因關税收入未能抵消本國入口買方損失和出口賣方損失,但難以評估那一方損失較大。但若果美國9月落實加徵2,000億美元中國貨品,而中國只能加徵600億美元美國貨品,若果税率都是25%,美國的關税收入應該足以抵銷美方供需的損失,更很有可能有淨收益;而中國有淨損失的可能性甚大。故此以此角度而言,美國贏出貿易戰的可能性甚高!

關稅令買家付出較高價格,賣家收取較低價格,所以買賣雙方都因為關稅而有損失,負擔較重那一方損失較大。(Pixabay)
關稅令買家付出較高價格,賣家收取較低價格,所以買賣雙方都因為關稅而有損失,負擔較重那一方損失較大。(Pixabay)

不容易計算貿易戰得失

但是計算貿易戰得失真的不容易,除了要撇除非價格因素的影響,還要計算其他受關稅影響的行業。例如關稅令大豆的貿易減少,引致運輸需求下跌、融資下跌、僱員減少等等,所以美中雙方的損失會更大。此外,今日一件貨品的材料通常來自不同國家,尤其以製造業產品為甚,因為中國出口美國以製造業產品為主,實際上中國附加值的關稅應該比美國為低,不過會間接影響其他國家的出口。眾多機構評估貿易戰對經濟的影響,應該都要加上很多假設,實際數據很難估計清楚。

買家和賣家對價格的反應,在時間上會有改變。一般來說,當時間很短,買家未能找到替代,價格上升也未能減少很多需求,隨著時間增加,會找到愈來愈多的替代,對價格的反應較大。例如美國企業購買中國設備,面對關稅未能即時找到合適的替代設備,只好以昂貴價格繼續購買;但時間愈長,愈有機會找到其他國家的類似設備,就可以減少中國設備。賣家情況也類似,時間愈長,愈有機會找到替代,例如時間較長,中國製造商可改為生產沒有徵收關稅的產品、找到美國以外的買家、或將生產線搬到中國以外等等。結果是美中貿易不斷下降,令雙方的關税收益不斷減少,而兩國與涉及關税貿易的買賣方都有損失。例如美國企業很可能轉買其他國家的通訊產品,價格一般比税前的中國產品高,美國其實有淨損失。出口商也一樣,例如大豆商很可能要以税前較低價賣給第三國,也引致損失。由於關税愈來愈少,收益愈來愈難以低消買賣方的損失,美中雙方長遠而言都有損失。

至於長期那方損失較大,就非常難說,要視乎找到替代的難易。而且美中貿易戰主要是針對對方產品,有可能出口商以第三國名義出口,以逃避關税。例如中國通訊設備製造商在越南設廠包裝,說是「越南製造」出口美國,而實際上大部分加工還留在中國,中國的損失並不很大。但是由於額外付出較多運費和其他銷售開支,美國企業要以較税前高的價格購買,美方損失可能更大。整體而言,效率低了,買賣同一貨品卻衍生出無謂費用。

美國貿易失衡 源於赤字擴大

影響美國貿易平衡的一個因素,是美國財政赤字擴大,令美國貿易赤字上升(6月15日本欄另一篇文章已述,不贅)。因為美國從中國入口最多,按比例本應入口更多中國貨品。但關税使入口轉到其他國家,而價格一般比税前的中國產品貴,即是美國額外的損失更多!美中雙邊貿易額會縮少,但是美國整體貿易赤字會上升。若果美國整體入口減少,只有可能出口減少更多。

當然,美國要冒着損失而發動貿易戰,不應是為了令中國也損失,一拍兩散不是理智行為,應該另有目的。很多評論認為美國是逼中國在經濟政策上讓步,這個可能性甚高。究竟要求中國在哪方面讓步,美國政府沒有說得清楚,而彭博社引述8月23日美中談判,主要是要中國放棄資助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並且停止要求外資在中國轉讓技術。中國會否同意很難說,要看中國評估是否對自身發展不利,但是同意與否的主動權在中國手裏,若果中國堅持不讓步,不管貿易戰那方損失較大,美國達不到目的,就不能說美國獲勝。

上面分析的結果還有很大變數,例如若果美國對所有其他國家的中國附加值產品都收關税,雖然雙方損失更大,中國因為出口較多,損失會慘重得多。若果中國不想很多資金外流而限制中國企業轉移生產線,會影響企業尋求替代的彈性,使中國企業損失更大。

雙方經濟受很多因素影響,貿易戰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例如美國減税和增加軍費,短期内有刺激經濟的作用,所以美國近期經濟強勁;另一邊廂,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嚴重,中央政府禁止違規舉債,加上企業債務違約增加,間接打擊投資,以致中國經濟增長短期放緩。不能比較美中經濟表現,就認為美國已勝出貿易戰。

綜合而言,若果美國落實徵收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出口產品,短期內美國比中國損失要少,以得失多寡而言,可說美國會勝出。但時間愈長,美國損失會愈來愈多,長期難說勝負。若果勝負以美國能否達到逼中國改變經濟政策的目標,而中國堅持不讓步,美國就難言勝出了。

參考文章:

“Trump Claims US is Winning Trade War with China”, Financial Times, 6 Aug 2018

“U.S.-China Talks Draw a Blank, Drawing Fresh Tariffs into View”, Bloomberg, 24 Aug 2018

〈李克強談中美貿易戰,稱難以想像有國家單獨建防火牆〉,香港電台,20 Aug 2018

〈從美國解禁中興談美中貿易戰〉,珠海商評,灼見名家,15 Jun 2018

梁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