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夢

當前樓市興旺期超過了10年,很多人或許已忘記,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樓市一片慘淡,政府推出居屋發售時竟然無人問津。

政府上周五公布房屋政策6項新措施。到底可以收到什麼效果?市民會有什麼得益?

第一項,修訂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與市價脫鈎,以參考市民負擔能力為主。居屋定價是調低了,對買家來說更吸引,結果是更多人有興趣入表申請,令成功認購機會更低。

第二項,邀請市建局將馬頭圍道項目改作「港人首次置業」項目,為居屋以上但仍未有能力購私樓的「高端」夾心階層而設,即兩人家庭月入介乎57,001至74,000元,受惠家庭為450個。首置盤數目不多,對整個房屋市場影響極微,成功與否尚要視乎市場反應,一來馬頭圍道項目定價估計在每呎1.4萬至1.7萬元間,一個400呎單位仍需560萬至680萬元,財政負擔不輕,政府可能仍要「提供協助」。此外,首置盤會有較居屋更嚴格的轉讓限制,首5年內單位不得轉讓,業主的靈活性較低,遇上樓市上升時不得轉手獲利,樓價跌又不能放售止蝕,買家要小心評估利弊和箇中風險。

第三項是改撥9幅私樓用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可提供1.06萬個單位。最新消息,輪候公屋時間已超過5年,需要的單位27萬個。一萬個的數目顯然是杯水車薪,只能表示政府「有誠意」盡快增加公屋供應。可是私樓土地改劃用途,私樓供應將會減少,高企的樓價更難紓緩。顧得「公」來又顧不了「私」,新措施更顯政府在房策上左支右絀。

第四項,成立專責小組協助民間主導和推行過渡房屋計劃。運房局長陳帆透露,政府有意在一些停車場建上蓋,然後再興建過渡房。過渡房的主要用途是協助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地點則主要在市區,方便上班上學。然而市區能提供這種地皮的數目有多少?一般多屬於未正式動工的地皮,如果閒置時間太短,「過渡」一段時間住户仍未能上公屋,這批住戶的處境將十分尷尬。換言之,居住過渡屋的時間應與公屋上樓時間配合,避免過渡屋住戶要四處「流徙」。

第五和第六項都是針對私樓銷售,包括徵空置稅及修改「預售樓花同意方案」,每次推售一手樓數目不能少於預售樓花同意書涵蓋總數的20%。關於空置稅和發展商售樓手法,我在6月20日本欄已說過,發展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化解政府新措施的辦法多的是,而且以目前空置的9000個單位即使全數推出市場,對私樓供應和樓價都不會產生什麼實質作用,做了也是白做。

林鄭6招 改不了樓市大局

不是潑冷水,也不是故意唱反調,林鄭月娥6招中有5招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在供應方面能提供的單位數量十分「濕碎」,改變不了樓市「大局」。對於本屆政府提出建立置業階梯的目標,6項措施同樣是小修小補,只能說是政府想盡量表達決心和誠意,但效果有限。

6招中真正對置業市民有實際幫助的,是居屋售價與市價脫鈎。此一「脫」令居屋售價回到中產收入階層可承擔的範圍內,有助他們「上車」。然而「上車」容易了,又有意見認為轉手限制要收緊,免得居屋變成炒賣工具。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是,政府資助房屋的售價應跟住戶入息掛鈎,轉售時要設嚴格限制,甚至要規定不得在私人市場放售,換言之是把資助房屋變成一個封閉系統。據陳帆局長表示,政府目前無意限制居屋在私人市場放售。

牢不可破的磚頭文化

香港人買樓置業,除了為安居,很多人也視之為投資保值的最佳方法。大部分港人的財富主要就是手上物業,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樓價雖有反覆,但長期而言物業都會升值,造就了港人牢不可破的磚頭文化。林鄭上任特首時表示要重建港人置業階梯,也是沿着這條路徑逐級而上,由購買政府資助房屋開始逐步向上游,最終成為私樓業主。擁有自置物業,對大部分港人來說是安居兼可持有一項重要資產。

向來支持發展私人房屋的王于漸教授,對置業階梯最頂層,即擁有自置私人物業的重要性表示「世上大多數政府已認識到,人民自置物業對政治和社會穩定性的裨益 」;對於公營房屋,他認為政府增建可負擔公營房屋,租金及售價都定於低水平,但禁止此等單位在市場流通,或設嚴格規限,抑制流通量,只會逼使居民坐困「悲情城市」(參考王于漸〈公營房屋、房屋階梯與公眾利益〉,2018年5月30日《信報》)。

當前樓市興旺期超過了10年,很多人或許已忘記,九七金融風暴之後樓市一片慘淡,政府推出居屋發售時竟然無人問津。如果買樓純為居住用,當時居屋價格低廉,為何入市者反而稀少?答案很明顯,就是市民當年對樓市前景悲觀、對物業前景失去信心,因此有便宜貨也不買!今時今日即使居屋價格隨私樓不斷上升,反而吸引大批市民爭購,原因是他們預期樓價會再升,現在不買,以後將會更貴。這種心態正是把置業作為投資的反映。

以買樓作保值、增值的心態正是重建置業階梯的基礎。而置業階梯的條件是不應把公營房屋視為階梯頂層,也不應扼殺資助房屋流入市場,因為沒有市場的資產,價值必會大減。

房屋問題離不開土地供應,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七一酒會後與傳媒聚會,談到土地問題時說「要增加土地供應,可以大膽說也要靠填海,如果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也得出這個結論,有關撥款申請可以立即重新『上枱』」。

這次應是自土地小組運作以來,行政長官首次如此明確提出土地供應要「靠填海」。其實得出這個結論不難,香港能大規模取得土地的方法有哪幾種?何須再浪費時間研究?這是為何我一直認為土地小組最後都是白忙一場,因為香港如何開闢土地的答案早就寫在牆上,欠的只是政府的決心和執行力。

填海造地、重建置業階梯,假以時日,香港的房屋問題是應該可以看到曙光的。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