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過去,瞻望將來——紀念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創校110周年(下)

顧瞻往景,邁進新生。適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110周年紀念,重溫學校戰前和戰後初期部份歷史圖片,對學校早期的發展,多一點了解。
夏女士(Miss Dora Emily Hazeland)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外籍混血兒,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葡國人,能說流利粵語,是唯一由海外傳道會學校轉任的教師,她公認為校中對兒童最友善的女士,深受校內員工和學生歡迎。可惜她於戰前榮休後,於1942年病逝於當年校舍改成的臨時救護醫院內。臨終前,一班舊生和職員陪伴在旁,也是聖士提反女校校史中,唯一病逝於本校校舍內的教員。
 
史蔑女士(Miss Elsie Marion Middleton-Smith)早於1912年加入學校,屬優雅、高貴和智慧型的英國淑女,也是香港大學工程系教授的妹妹,以嚴謹的紀律教導女生,廣受華人學生家長歡迎,她注重兒童的體育運動,身體力行,帶領學生一齊做早操。亦可能史蔑校長在管治學生紀律上的執着,曾和高年級女生的關係搞得不太愉快。1927年畢業禮完結前,學校依例帶領同學一起唱英國國歌「天佑吾王」,相反地,一班高年級女生高唱中國國歌,其中始作俑者,正是民國政府駐英國使節的女兒 Helen Wu。當年高中女生的反建制(港英政府)行為是出於愛國的情操,相比今天的大學生在結業禮時高舉黃色雨傘、在球賽演奏國歌時報以噓聲。真是此一時,彼一時,香港年青人心態的變化,不可同日而語!
 
歐鏡新女士(Miss Edna Sabrina Atkins;代校長1927-1929年,校長1929-1949年)在聖士提反女校任職30年,擔任校長時,正值香港二戰淪陷,她和一眾外籍教員被日軍送到赤柱戰俘營,在營中幫忙教導外籍兒童。也見證學校戰後重開最艱苦的歲月。
 
1930年代,學校在柏道旁的大門(即現在金禧樓之轉角位),當年中文名字是「聖士提反女書院」,英文名稱一直沒有改變,保留至今,仍是 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
1930年代,學校在柏道旁的大門(即現在金禧樓之轉角位),當年中文名字是「聖士提反女書院」,英文名稱一直沒有改變,保留至今,仍是 St. Stephens Girls College。
 

 

圖示1948年中外教員學預科班同學合照。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第14期 1947-1948。
圖示1948年中外教員學預科班同學合照。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第14期 1947-1948。

 

 

 

 1952年夏天,幼稚園學生在校園合照。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 1951-1952。
1952年夏天,幼稚園學生在校園合照。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 1951-1952。

 

 

英純真校長和一眾教員,合照於1951-1952年。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 1951-1952。
英純真校長和一眾教員,合照於1951-1952年。圖片取自聖士提反女校校刊《玨聲》(News Echo) 1951-1952。

 

 

圖片攝於約1957年,聖士提反女校小學校舍內,詩歌班的幼稚園學生合照。
圖片攝於約1957年,聖士提反女校小學校舍內,詩歌班的幼稚園學生合照。

 

 

1927年,歐鏡新校長於聖士提反女校內,創辦香港首間免費平民學校,由14名高年級女生每星期兩次為該區貧苦兒童提供教育,每次共兩小時,每名女生負責每星期半小時教學。而其中一名女生被選作平民學校的校長,平民學校的學生是由學校邀請街童入學,戰前和戰後繼續開辦,直至1965年才結束。圖示一班平民學校學童與他們的老師們(高年級女生)合照於1957年。
1927年,歐鏡新校長於聖士提反女校內,創辦香港首間免費平民學校,由14名高年級女生每星期兩次為該區貧苦兒童提供教育,每次共兩小時,每名女生負責每星期半小時教學。而其中一名女生被選作平民學校的校長,平民學校的學生是由學校邀請街童入學,戰前和戰後繼續開辦,直至1965年才結束。圖示一班平民學校學童與他們的老師們(高年級女生)合照於1957年。

 

 

圖示1957年4月4日,一名女童在摺椅上練習毛筆書寫。她正是受惠於平民學校教學得益的一名女童,在家中簡陋的設施下溫習功課。筆者藏照片。
圖示1957年4月4日,一名女童在摺椅上練習毛筆書寫。她正是受惠於平民學校教學得益的一名女童,在家中簡陋的設施下溫習功課。筆者藏照片。

 

 

1959年,英純真校長和一眾中六女生到長洲旅行時拍照留念。郊外活動一直是聖士提反女校主導活動之一,希望女生與大自然和社會多點接觸。
1959年,英純真校長和一眾中六女生到長洲旅行時拍照留念。郊外活動一直是聖士提反女校主導活動之一,希望女生與大自然和社會多點接觸。

 

 

圖示1959年夏天,英純真校長和化學教師歐必達夫人(Mrs. Margaret Oblitas)(圖右)攝於學校旅行。1947年,歐鏡新校長在列堤頓道巧遇剛到香港的女科學家歐必達夫人(Mrs. Margaret Oblitas),她畢業於倫敦大學,跟隨出任香港大學教授的丈夫來港,並獲禮聘於聖士提反女校任學化學科,於戰後重整和建立學校的科學實驗室,並於1959年創辦香港第一個科學會社(Science Society),對於學校在科學學習上,貢獻良多,桃李滿門,她的女學生,不少後期成為香港大學的教授或中學校長。
圖示1959年夏天,英純真校長和化學教師歐必達夫人(Mrs. Margaret Oblitas)(圖右)攝於學校旅行。1947年,歐鏡新校長在列堤頓道巧遇剛到香港的女科學家歐必達夫人(Mrs. Margaret Oblitas),她畢業於倫敦大學,跟隨出任香港大學教授的丈夫來港,並獲禮聘於聖士提反女校任學化學科,於戰後重整和建立學校的科學實驗室,並於1959年創辦香港第一個科學會社(Science Society),對於學校在科學學習上,貢獻良多,桃李滿門,她的女學生,不少後期成為香港大學的教授或中學校長。

 

 

1955年的小學校運會,屬學校大型集會,全校男女學生參與。圖示比賽前的集體熱身操。
1955年的小學校運會,屬學校大型集會,全校男女學生參與。圖示比賽前的集體熱身操。

 

 

在校運會中,拔河比賽是必定的賽程。圖示一群小學生全力以赴,爭取勝利。
在校運會中,拔河比賽是必定的賽程。圖示一群小學生全力以赴,爭取勝利。

 

 

1955年的小學校運會中,優雅莊重的女教員也參加匙羹提雞蛋的平衡競步比賽,與一眾小學生同樂。
1955年的小學校運會中,優雅莊重的女教員也參加匙羹提雞蛋的平衡競步比賽,與一眾小學生同樂。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