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的土耳其(Turkey),透過外交部的聲明(2.9聲明),呼籲紅色中國(紅中)關閉在新疆的再教育營、停止侵犯人權。
「2.9聲明」之引起關注,一是西亞、中亞的穆斯林(muslim,伊斯蘭教即回教的信徒)國家,因一帶一路的利益極少為維吾爾族(下稱維族)發聲,《紐約時報》2月10日的署名文章稱:「這是來自穆斯林人口為主國家的罕見譴責」(註1);二是「2.9聲明」把維族稱為「維吾爾(Uighur)土耳其人/突厥人(Turks)」,強調維族、土耳其和突厥人的歷史親緣、文化基因。
突厥狼崇拜 男女喜歌舞
維族與突厥汗國或突厥文化的歷史親緣,是抹不掉的「存在」。
突厥是6—8世紀有過影響力的遊牧部落,歷史典籍稱它是匈奴的別種。
在漢文歷史典籍中,部落聯盟國家稱為汗國,首領稱為可汗,首領妻子稱為可敦(註2)(或可賀敦)。
歷史典籍《周書》稱,突厥「隨水草遷徙,以畜牧射獵為務」,「居金山之陽,為茹菇鐵工」。
金山在今新疆西北阿爾泰山區,茹菇指柔然國;突厥人原是柔然的鍛工即鐵匠,冶鐵技藝較強,亦善騎射。
突厥人的神話傳說稱,其祖先是人與狼所生,故有狼的圖騰崇拜,把始祖視為狼神去崇拜,部落旗幟有金色狼頭,《周書》曰:「蓋本狼生,志不忘舊」(註3),男女喜歌舞;《中華文明史》稱:「常常飲馬酪致醉,酒醉放歌不止」(註4)。
性習俗開放 兄亡娶寡嫂
《隋書》謂,突厥「大抵與匈奴同俗」(註5)。
突厥人的兩性習俗,有流行的通則:父、兄如亡故,子可納父妾或弟可娶寡嫂;但長輩、長兄不得下娶,例如弟亡兄不能娶弟媳。
北方部落的兩性習俗,大體而言比中原漢人「開放」(註6)。弟娶寡嫂一類婚俗,在吐谷渾等國亦存在。
有些北方部落古時的習俗,已接近當今西方的「開放度」,例如東北的赫哲族。
有史學家引述古代筆記,描述赫哲族的兩性習俗「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點」,男女相見「皆相偎抱,或親嘴不已」,道別時「相抱親嘴,唧唧有聲」(註7)。
赫哲族古稱黑真、赫真、黑斤,操赫哲語(阿爾泰語系滿語支),現居中蘇邊境烏蘇里江沿岸的饒河縣和撫遠縣、同江市,分別歸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佳木斯市管轄,人口約5000人,是56個少數民族中最小的一個。
突厥崛起地 今阿爾泰山
突厥逐漸興起於金山,今新疆西北阿爾泰山一帶,在今烏魯木齊、塔城以北。
在中原朝廷南北朝(420—589)的後期,突厥汗國建立(552);582年,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
東突厥在今蒙古、俄羅斯西西伯利亞;西突厥在今新疆西北和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疆土最大時,超過中原朝廷隋的版圖。
突厥人和其他北方、西南部落,與中原朝廷的關係時緊時鬆、和親與戰爭交錯(註8)。突厥人的兵馬強時,進犯中原,搶掠財物和女性作「戰利品」;實力處於弱勢時,向中原朝廷進貢並求和親。
南北朝時,突厥向西魏求親,西魏賜長樂公主和親(551年);後來,有北周公主和親(580年);唐代武則天朝(684—705),亦有宗室和親之舉。
630年,唐太宗(599—649)滅東突厥。
657年,唐高宗(628—683)滅西突厥。
後來,突厥貴族復國,史稱後突厥(682—745),時在中原朝廷唐代高宗朝至玄宗朝。745年,為回紇所滅。
維族即回紇 有突厥淵源
回紇部落於744年(唐代玄宗朝)建回鶻(Huihu)汗國,國土在鄂爾渾河流域,位於今蒙古國中部(首都烏蘭巴托以西)、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疆土最大時,含今蒙古國、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和新疆東北、部分中亞地區。
840年(唐代文宗朝)內亂而亡,流亡的一支遷至新疆西南蔥嶺一帶(今新疆喀什、中亞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後來,有的向西亞(今土耳其等國)遷移。
維族與突厥是否有歷史淵源,有三種不能忽視的因素:民族源流,語言體系,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
從突厥的歷史輪廓可知,維族之源是突厥。港大已故歷史學教授羅香林的《中國通史》指出:「突厥別支有回紇者,亦稱回鶻,……屬鐵勒部族。」(註9)
《舊唐書.迴紇列傳》曰:「迴紇,其先匈奴之裔也……號鐵勒部落。……臣屬突厥。」
回紇(回鶻)的族源,是突厥/匈奴;而回紇是維族的古稱,故與突厥有歷史親緣,俗稱維族是突厥後裔、與土耳其同宗,祖先都是突厥人。
維族突厥人 有文化連結
關於新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簡稱教培中心,西方稱再教育營或勞教營)事件,是政治範圍內的社會爭議;關於維族與突厥文化的淵源,則應是歷史範圍的討論,不該以政治偏見壓制知識界對歷史脈絡的疏理。
北京媒體引述新疆官員較早前的談話,指維族並非突厥的後裔,完全割斷了維族與古代突厥、當代土耳其的歷史文化鏈。
後裔之說並非「敵對勢力造謠」,而是抹不掉的歷史事實。中共十八大(2012.11)前,官方出版物並不否認維族源自回紇。例如《辭海.民族分冊》記述其古稱回紇;再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稱回紇(Uiyur)「今譯維吾爾」,回紇(回鶻)是「古代北方與西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
語言和宗教 共通之處多
維族與土耳其的族源,還牽涉到突厥語族。突厥語為阿爾泰語系的語族之一。在今紅中境內,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烏孜別克語、塔塔爾(塔吉克)語等,均為突厥語族。
中亞的土庫曼語、西亞的土耳其語,也是突厥語族。全球通用突厥語的人口約2億。除新疆、甘肅(共約1200萬)外,有西亞的土耳其(約5500萬)、伊朗(約1400萬),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註10)、阿富汗等。
因歷史的親緣,不少維族有親友居住於土耳其,或今上海合作組織(上合)成員國的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雙向的交往、同宗族的文化交流較多。大體而言,中亞突厥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
突厥語族的國家、區域,多信奉伊斯蘭教。據北京人民網2月12日消息,新疆總人口2440萬,其中伊斯蘭教徒1300萬,佔53%。
頭巾與鬍子 涉傳統習俗
在長遠的社會變遷中,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有不同程度的融合,1949年後同化的速度加快。
但是,維、哈等族仍保留其族群特徵,與土耳其/突厥人共通之處仍清晰,其外型、臉相接近中東居民,與漢族差異較大,生活習俗亦然。
不能因「政治需要」而誇大融合、同化的程度,割切維族與突厥歷史、傳統文化的連結鏈,強制放棄族群習俗(如女性用頭巾蒙面、男人留長鬍子)(註11),實是要抹去個人的身份認同。
不應強制改變維族對傳統身份的認同;把特有的生活習慣,扯到恐怖主義者,更是維族難以接受的。
註釋:
註1:Amy Qin, Turkey Urges China to End Mass Detention of Muslims, 2019.2.10,
註2:《新唐書.突厥列傳》,中華書局(北京,1975),頁6028。
註3:《周書.異域列傳》,中華書局(北京,1971),頁907—910。
註4:瞿林東等:《中華文明史》,第5卷頁164。
註5:《隋書.北狄列傳》,中華書局(北京,1973),頁1864。
註6:〈武媚娘失乳溝 與歷史脫節〉,灼見2015.9.11。
註7:李治亭:《東北通史》,中州古籍(鄭州,2003),頁559、560。
註9:羅香林:《中國通史》,正中書局(台北,1992),頁244。
註10:〈土庫曼汗血馬 天然氣長管送〉
註11,《新疆日報》批「兩面人」的文章,稱「三股勢力散布宗教極端思想,婦人蒙面,男人留大鬍鬚」(2019.2.11,2版),呼籲「感黨恩、聽黨話」,「把被宗教極端思想綁架的習俗解放出來,擺脫陳規陋俗的束縛,自覺進行一場思想大掃除」(2019.2.12,2版)
本文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