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看大學生薪酬貶值

有政黨比較香港各世代大學生的收入,聲稱發現「愈是年輕世代的大學生,收入的起點愈低,向上流動的速度愈慢」。新世代大學生薪酬貶值,這次豈不是職場世代之爭鐵證如山?懂經濟學的人卻不是這樣看。
有政黨比較香港各世代大學生的收入,聲稱發現「愈是年輕世代的大學生,收入的起點愈低,向上流動的速度愈慢」。新世代大學生薪酬貶值,今次豈不是職場世代之爭鐵證如山?懂經濟學的人卻不是這樣看。
 
我怎樣看先賣個關子。人做研究,你做研究,人家 Brookings Institution 去年比較過美國大學主修80多個不同學科的終生收入(lifetime earnings)中位數,發現有大學學位的比沒有大學學位的,在整個人生中多賺約一倍(編按:見下圖)。
 

讀經濟最賺錢!

 
眾多學科中,以主修化學工程最值錢。其實打入十大的,頭九位都是各工程科。以終生收入中位數比,經濟科排14,比下有餘,而比較各科中最搵錢的人,主修經濟更是一枝獨秀,收入不但比一般工程科畢業生的高,還要高出近倍。在美國,讀工程可以養妻活兒,讀經濟可以創業興家!
 
經濟學話你知,競爭之下,工資反映工人的邊際生產力。經濟學值錢,是因為懂經濟學的人生產力高,而真正懂經濟學的人又不多。懂的人少,張五常的解釋是經濟理論淺而不易。生產力高,有人以為是經濟學比其他社會科學着重統計。怎可能呢?論收入,讀數學統計的從來不及讀經濟的。我的答案,是經濟學擅長處理實驗室外殘缺不全的統計數據。政黨從政府統計處購買的大學學歷人士收入數據,便是這些殘缺不全的數據。
 
Brookings 研究的互動圖表。來源:http://hamiltonproject.org/earnings_by_major/
Brookings 研究的互動圖表。來源:http://hamiltonproject.org/earnings_by_major/
 

比較收入並無意義

 
講理論,主修哪個學科賺得多是個選擇,上不上大學提升生產力當然也是個選擇。夠淺吧?不易的,是要明白所謂新世代大學生薪酬「貶值」,與升讀大學是否精明選擇根本毫無關係。報告沒有比較過每一代工資的「學位溢價」(college premium)多少,更沒有估算過投資大學教育的回報率高低。報告勉強與投資選擇扯上關係的,可能是投資「時光機」讓我們可以選擇做哪一代香港人吧。但沒有時光機,來生做不做香港人「唔到你揀」。
 
看數據,任學位溢價升或跌,比較不同年代大學生收入中位數都是沒有意思的。試想,假設一代有十萬人,上一代只有最能幹的一個能上大學,而下一代人人有學位。比較兩代大學生收入中位數,便是比較上一代十萬人中的狀元與下一代十萬人中的 Average Joe。 Average Joe 升大學並非中狀元,而係變成有學位的 Average Joe。
 
是的,有時光機的話,今日有資格升大學的年輕一代,回到上一代便不用擔心學位貶值。但不用擔心的原因,並非成為嬰兒潮一代便一世夠運,而是回到過去時,你會發覺自己根本升唔到大學。上一代有人只會用佔領行動解釋所有問題,下一代亦有人獨愛以世代之爭為由,凡事諸多不滿。我是科大第二屆畢業生,自覺升學運氣比嬰兒潮那一代好。你呢?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