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男性和女性的年齡中位數,分別為43.7歲和43.2歲,遠高於競爭對手新加坡。而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更是全球第一,長壽已成社會問題,老人福利支出將急速上升,為政府帶來財政壓力,更可拖累經濟增長。
根據統計處資料,去年底,65歲或以上人口達124.6萬,佔總人口16.9%,但這比率10年前只是9.7%,反映香港人口老化相當快速。統計處在《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研究報告指出,勞動人口將於2022年見頂,隨後輾轉回落。但統計處在幾年前卻預測勞動人口會於今年見頂。為甚麼在人口老化加快的情況下,加上在過去10年,單程證持有人的數量不是特別多,勞動人口見頂的時間卻可推遲幾年?這現象值得大家思考。
預測錯誤影響政策制訂
《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研究報告預測,去年65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是10.1%,但與實際數字11%出現明顯低估情況。大家不要以為低估0.9%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是小事,因為老年人口急速上升,0.9%的低估已代表勞動人口被計少超過一萬人。一旦低估情況持續,可以為政府制訂長遠經濟及勞工政策帶來相當大的影響。
近幾年老年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上升,反映本地勞動市場已出現微妙變化。筆者相信這上升趨勢會持續一段時間,即統計處預測勞動人口於22年見頂是有頗大機會出錯,因此,政府在設計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勞動人口增長放緩不會如統計處所估計的快。然而,對香港經濟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勞動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表現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變得太差。
筆者翻查統計處的勞工數據,發現老年勞動參與率在82年的20.8%開始持續下降至03年的5.5%,其後8年時間,只是在5.2至5.8%水平上落。但這參與率在11年開始攀升,由6.2%輾轉上升至去年的11%,創下自92年後首度升破10%大關。筆者認為,過去幾年老年勞動參與率不斷上升是由於勞動市場對勞工需求有增無減,從不少行業,尤其是厭惡性行業,缺乏人手來看,加上11年引入最低工資,很多年紀較大的工人已不難找到工作,所以老年勞動參與率才會上升。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成本在過去4、5年變得愈來愈高,大家從樓價和租金的巨大升幅已可明白,部份退休後的老人家要面對相當重的經濟壓力,此外,香港人的壽命愈來愈長,要準備足夠退休生活費,部份老人家選擇繼續工作,亦是一個合理現象。
筆者不同意過去幾年,統計處對勞動人口所做的預測,因為當統計處忽視老年工作者繼續工作的原因,這只會令統計處持續低估勞動人口增長,因此,唯一可解決現時低估勞動人口的問題是修改其預測模式,以免統計處再出醜人前。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