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擔心人口老化會衍生出結構性財赤的問題,而未來政府可能會入不敷支。我認為這是比較難準確預測的,因為政府收入波動比較大,這幾年都有近千億的盈餘。不過,人口老化是可計算的,我們可由此大概算出開支將有比較大的增長。
我留意到學者在計算相關數據時,往往將政府收入和本地生產總值掛鈎,例如以過去五年的平均數,套入將來情況。這樣的計算方法,會低估了政府收入的增長。香港政府的收入有一大部分來自印花稅,尤其當辣招推出,加上和內地股市互聯互通,印花稅的增長在過去數年特別快。如果放遠目光來看香港政府收入的數據,每年可能有百分之七的增長,比一般研究指出的百分之四到五為多。印花稅是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增長速度或會極快,達到每年百分之七到九。
不擔心結構性財赤
如果是這樣,似乎我們未必會有結構性財赤。現在和內地股市的互聯互通,兩地交易量相差很遠,相信會有更多公司到香港上市,進一步互聯互通。由此可以估計,印花稅的增長只會更快。
對於結構性財赤的問題,我甚少擔心,反而擔心會不會有結構性盈餘?當印花稅收入極高時,便可能發生這情況,屆時應該如何處理呢?是減稅?還是派錢?政府剛剛才將盈利200萬以下企業的利得稅減半,除此之外,我認為政府也應略減薪俸稅。現在薪俸稅的標準稅率為百分之十五,若調低百分之二到三,則會比較公平,因為利得稅已經減了那麼多,如果一個人打工賺兩百萬要交百分之十五的稅,而做生意賺200萬的老闆只需交百分之八點二五的稅,對打工仔是不公平的。
另外,政府也可加大部分基建投資額。香港雖然地方很小,但基建是要不斷做的,現時尚未完善。我們經濟增長動力實際也來自基建投資。當香港的勞動力經濟增長率提升空間已經不大時,就應投資,令我們做事更加有效率。這就要靠一般基建,甚至金融基建。
所以,香港將來未必有結構性赤字,反而會有結構性的盈餘,我們首先便應減打工仔的稅,也要加大投資搞基建,將結構性盈餘消化掉。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