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貴在防病延年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食療之素食,可造福社會,康健民衆,值得探求,以求養益。食養菜譜之特色,表現在取民間習俗中慣食的蔬菜,或山區,僻壤生長的野菜,因其飽含着豐富的營養。

如《無俗念,仙景》詞云:「光陰如電,百年隨手偸卻」。漫長直路,卻是短暫的人間歲月時光的飛遯,竟是壽命的終結。人家財萬貫,不過日食三餐;廣厦千間,不過夜眠八尺。匆匆人出,又何貴之有?造福社稷,施德民衆,貴在須有健康之體魄,貴在應之精力。年富力强,老當益壯,方可立鴻鵠之志,顯英傑之才從而大展宏圖。

食爲命之本

人憑飲食而滋養生機,以求精力充沛;人靠食物而强健身體,以求益壽延年。「民以食爲天」之道,則爲飮食之養也。飲食養生,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深厚的淵源。周朝時,宮廷中已有掌管皇室「六食、六飮、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食醫;唐朝宮廷中,有了御膳食醫官;宋朝出現了研究食療的巨著《證類本草》;元朝宮廷飮膳太醫忽思慧著有《飲膳正要》一書,此外,賈銘所著《飲食須知》,婁居中所著《食治通說》等,對食養療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明朝、清朝,宮廷內皆設有御膳太醫,明代李時珍巨著《草本綱目》,書中收載的食物藥達五百多種;清代王孟英所著《隨息居飲食譜》、文晟所著《本草飲食譜》、汪昂所著《續增日用菜物)、費伯雄所著《食鑒本草》等,皆豐富了食療本草的內容。而在食療的學術理論與實踐應用上,唐代卓越的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食治》和孟詵所著《食療本草》,都做出了重大貢獻。飲食養生與飲食療法,在中華民族的醫藥發展史上,產生着深遠影響。先秦時期產生的典籍《周禮》,所記載的醫學學科:疾醫、食醫、瘍醫、獸醫中,食醫列爲第二位。可見,飮食之養與食療,在中華醫學中,佔有着重要地位。中國歷史上,繁榮,昌盛的唐代,出現的《食療本草》,撰述了以麥、稻、豆、粟、麻、瓜、果、菜、蛋、蝦、魚、鱉、蟹、獸、螺、蚌、龜、蛇、蛤等,爲食性藥物;以飮食精微之養益身體,飲食之相宜與相忌,飲食之相配與偏頗等飮膳之要,無不盡寓其內,且無貽害也。唐代傑出醫學家孫思邈曰:「夫爲醫者,當須先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由此可見,古代醫學家已視食養與食療,爲防病療疾之良方益法。

高梁厚味有損身體

孟子曰:「飮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飲食,乃人人日日之所需得飮食精微而養益身心,此理,人人熟知,但深究其義,諳飲食防病療疾及其所宜所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者,寡矣。善飲食者,當知其益而明其理,爲健康之所需,爲防病而求飲食之養,爲療疾而求飲食之宜,善此者,可謂善飲食也。

俗話說,「吃在廣州」,顧名思義,粤、潮美食,譽滿華夏。唐代醫學家啟玄子(王冰),精於攝生之道,其曰「高梁厚味足生大疔」。現實生活證實,多食肥美油膩者,易患肥胖,糖尿,動脈硬化等症。故,過食蛋白、脂肪,容易釀成血壅氣滯;飮食素淡,方宜血暢氣順。固然,葷食營養豐富,豈知,素食養益生機。

素食有益促進健康

素食之益,益在促進身體健康;素食之利,利在協和氣血臟腑;素食之貴,貴在防病療疾延年。體驗意會美善,實踐驗證眞知。合理之素食,益在探求飲食精微之營養成分而配成菜譜;利在發掘流傳民間之强身野菜而制成佳餚;貴在開拓道佛二家之道飲齋膳而烹飪美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食療之素食,可造福社會,康健民衆,值得探求,以求養益。食養菜譜之特色,表現在取民間習俗中慣食的蔬菜,或山區、僻壤生長的野菜,因其飽含着豐富的營養。而菜譜中,當以蘑菇居冠。菇,屬菌類,乃是貴重的菌類,分可食的菌類與不可食的毒菌。常食的菌類,以香蕈(又稱秀菇、冬菇、香紋、香信等)為貴,俗稱「菇中之秀」,「菌中之王」,有補脾胃、益氣血、醫佝僂、防腫瘤之效。蘑菇(又名肉菌、蘑菇菌),有潤燥、化痰、健脾之益。草菇(又名菌蛋),有清熱、補氣之功。平菇(又稱雜蘑、蠔菌、北風菌),有除濕、解痙之利。猴頭蘑(又名猴頭、猴頭菇),有補脾、健胃之作用。口蘑,菌類之一,味極鮮美,有健脾和胃、益氣活血之功用。據現代醫學科學研究,菌類,具有防癌,抗癌之功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文明昌盛的現代,爲健康而求食養,爲長壽而求食療,可謂有益無弊。在充分物質享受中,爲營養和美味而求葷食者!改善一下生活,擇日食素,清心寡慾,以素心志,不亦樂乎。

人們多未悟素食的意義。香港這個雲集了名廚,美食處處有的城市,潮、粤、京、滬、川、魯等名吃,足以飽善食者之口福,但,處在大多數香港民衆,營養過剩的今天,發掘素食益於養生之價值,尙見損色。

縱然,一些善男信女和欲求美容,減肥的女士們,提倡,樂於食素,但,眞正悟到素食的上乘意義及知其所以然者,尚寡。

朱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