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至21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於2月26日出爐。過去一年《逃犯條例》修訂及新冠狀肺炎病毒事件引發香港社會動盪,經濟持續下滑,令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不穩定性,前景不容樂觀。在這不太健康的經濟環境下,預算案焦點落在「撑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市民是可以理解的。當中特別是「全民派錢1萬元」措施(第36段)最為人矚目,普羅大眾可以馬上受惠,達到紓民困之效,皆大歡喜。
筆者十分認同財爺面對未來挑戰時提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見第178段)的建議。俗語有云「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於2015年11月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推動創科產業發展,而在此時此刻創科必然對振經濟尤其關鍵。今年的預算案在這方面雖然落墨不多,卻指出政府過去的創科投資已嶄露頭角(見第65段)。
三年投資過千億 抗疫派用場
政府於過去三年在創科累積的投資超過千億元之多,所以筆者認為今年政府沒有如往年般大幅度增加創科撥款,而把預算重點放在應付來年預測的財赤上,此舉目的是預防嚴冬將至,甚有遠見。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及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自行研發的技術,在新冠狀病毒抗疫工作上大派用場(見第68段)。前者的電子手環用作家居檢疫,而後者的用作生產透氣度高及可殺菌的口罩。事實上政府只要把現有投資有效地運用,促進產、學、研維持緊密協作,推出更多港產創科工業、創業「獨角獸」,便將會為香港未來帶來豐碩的成果(見第65段)。
優化科技券撑中小企 一舉兩得
香港創科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預算案中創科有關措施支援他們,可收「撑企業,保就業」之效,特別是對於銀根短缺的初創公司而言,猶如雪中送炭。現有的科技券計劃會被優化(見第70段),包括資助上限提升至60萬元(增幅50%)、政府出資比例由現時的66.7%調高至75%﹔及公司可申請項目數量之上限由4個增加至6個。
未來一年,香港經濟估計將會持續下滑,所以對中小企業絕對不容坐視不理。因此,上述措施可促使中小企業進行「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提升生產力。與此同時,創科公司透過科技券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數碼方案,使其創新產品落地投入應用之餘,也可以增加收入,收一舉兩得之效。
此外,政府將會擴充創新及科技基金轄下公營機構試用計劃的適用範圍,本地從事研發的科技公司於3月起也合資格申請(見第67段)。按政府2016年的統計數據,2016年工商業界研發和公營機構(包括政府及大專院校)的比例為51%對49%,反映出香港企業自行研發的參與度相對國際水平甚低。這現象對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難免構成影響,拖慢振經濟的步伐。因此,擴充該計劃幫助提升本地科技公司的研發能力,理想地朝着私對公研發比例70:30的國際水平方向邁進,加大科技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及創科商業應用力度。
改善基金申請程序 初創救急
雖然政府開放多項創新及科技基金的適用範圍,讓中小型企業(SME)包括科技初創公司(Tech Startups)可以申請,有助促進創科企業以振經濟,但業界指出基金的申請手續繁複,特別在近期因防疫而政府「在家辦公」(Home Office)的運作之下,需時良久。
再者,申請項目獲批之後,中小企業可能會面對現金流(Cashflow)緊絀的問題,因為基金的支付方法(Payment Method)存在時差:基本上申請公司要先花錢後才可報銷,公司往往要等3至6個月才能取回先付的金額,這安排對於資本薄弱的初創公司實在頗難配合。加上公司要待申請項目正式獲批後才能花錢,做法對初創公司而言極不方便。
建議政府優化申請程序包括網上申請渠道,與此同時,放寬付款的約束,讓項目申請一經批核之後,公司便可以立即獲得部分資助款項,包括在批核前的使費。當然公司在這政策之下要自負盈虧,必須承擔「先使未來錢」而申請不獲批的風險。
設大灣區對接基金 助港企落戶
此外,預算案重申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未來經濟的重要性(見第103至109段),特別是香港在國際科創中心的部署(見第108段)。近年大灣區內九市積極促進科創建設,紛紛推出非常吸引的優惠計劃,拉攏香港企業及人才到當地發展,不過「大門開了小門還未開」,盡管粵方各市各區政府經常來香港宣傳其科創優惠政策,但是不少香港申請者落戶內地城市後,卻發現對當地的商務運作並不熟悉,於是花上不少時間去處理申請當地資源補貼、商業登記、報稅、勞工保險等。筆者建議政府開設「大灣區專業落戶對接基金」供香港專業組織(如商會)申請,在大灣區城市內設立專業中心提供落戶及當地對接服務。
趁疫情評估成效 加速數碼轉型
最後,面對疫情,香港近期的數碼活動量急劇提升,電子政務、在綫學習、在家辦公、網上購物等活動已成為社會的新常態。政府過去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設備上投資不菲,例如支持政府內部、中小學、中小型企業「數碼轉型」,但效益如何呢?例如市民擔心「全民派錢」(見第36段)手續會很複雜,就此政府可否安排網上申請服務呢?政府是否可以同時採用「智方便」一站式個人化數碼平台呢(見第136段)?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趁這次機會對過往投資的成效進行徹底評估,然後對症下藥。
總括而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預算案顯示出政府在努力應對當前因疫情引發的巨大挑戰時,繼續堅持本地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道:「創科要成為成熟產業,仍有一段路走。但我緊信今天的投資,將為未來帶來豐碩的成果(見第66段)。」筆者對此非常認同。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