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小組討論:香港擁抱大灣區 科技金融兩佔優

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表示,香港可加速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一直以來我覺得香港在發展是遇強愈強,因為我是香港人,所以我就把它改成『發才發財』──這個發展人才跟發展金融。」

編按:金融線下與線上融合,可提升大灣區數字化金融服務水平編按:2018年8月29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專題討論環節由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及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教授主持,並邀得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善文先生、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先生、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主席林家禮博士、京東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陳生強先生、香港科技園董事車品覺先生及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營運總監鍾向群先生,就「金融科技及金融服務便利化」的主題進行研討。以下為小組討論的內容撮要。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及院長資深顧問陳家強:「過去一年多來,我覺得香港跟澳門的老百姓熱烈地討論大灣區,因為大家都覺得我們澳門跟香港在大灣區部分,過去很多年在經濟發展上,大家都非常在一起,大家都看到香港、澳門跟大灣區,都有非常高的這樣的意義。」

黃善文:澳門願作全方位平台

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善文認為,澳門可在大灣區與葡語國家的聯繫上發揮作用。「國家把澳門定位在商貿合作平台。我們覺得大灣區現在除了內部要做好外,也要預留一些空間讓外部連接,比如說一帶一路以外,也可以考慮發展我們在這邊大灣區在規劃方面需要走出去,我們澳門願意在金融業全方位的一個平台,讓大家考慮使用。」

梁錦松:人才比錢財重要 制度優點可對接

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表示,香港可加速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例如發展人民幣計價的IPO。「一直以來我覺得香港在發展是遇強愈強,因為我是香港人,所以我就把它改成『發才發財』──這個發展人才跟發展金融。一直以來,我都比較關注大灣區發展,所以在2002年推動了橋跟車。人才,我覺得比錢財更重要。因為在創新時代,人才是關鍵。現在中美那個矛盾針對在貿易,但長遠來講是人才戰。美國一直以來在新人才有優勢,但最近的人形勢有變,變成有機會,因為有很多非白人的人才。在這方面發展人才,香港有獨特的優勢。在制度方面,一國兩制跟自由法治。還有生活方式,因為香港有開放、多元、國際化、低稅、安全等。香港的市場比較小,我們可以用大灣區來對接,把香港跟大灣區的優勢來對接。」

梁錦松(左三)提出「發才發財」計劃。(灼見名家圖片)
梁錦松(左三)提出「發才發財」計劃。(灼見名家圖片)

林家禮:雲集創投資金 助東南亞企業外闖

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主席林家禮博士強調,吸引全球頂級科技人才到香港落戶是一項系統工程,未來大灣區可建成數字灣區。「我覺得我們香港還有一個機會把我們定位在國際創新中心。香港政府已經定了四大領域,包括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物科技,我覺得我們需要靠我們特區政府的投入。雖然剛剛的預算案裏面,有500億元的投入,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多一點的國際資本到香港,香港有機會成為國際的創投中心。如果聯交所可以的話,那我們也可以成為科技的IPO中心。我覺得我們應該趕起來,把香港科技、金融創新趕起來。為什麼趕這方面呢?因為還有一帶一路的挑戰。東南亞人也很喜歡香港,覺得香港是金融中心,可以幫他們的金融科技(業務)走出去,幫他們的中小企。所以香港可以幫忙,一起成為數字大灣區。我們應該是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體系。

「另外一帶一路的機會,就是數字絲路,不只傳統的絲路,還有互聯網上的絲路,那我們可以跟連線的國家連上,香港是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做到這方面。因為一國兩制,我們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國際數據中心、數據新的貨幣。我們也應該幫我們的年輕人聯手創業、聯手融資、聯手走出去。

「還有政府在監管方面也應該提高速度,因為我們今年的創業家正在跑,很快,可是我們的監管部門也有距離。除了一直保持保護消費者的傳統監管以外,大家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市場發展,還有創新方面的大型躍動。

「香港在一國兩制可以發揮優勢,在金融業、科技業、零售業、製造業、服務業產生大融合。香港是大灣區的金融重鎮,香港金融業可善用優勢跟經驗,跟香港的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包括人工智能以至智能城市方面,這些都是未來的重要戰略部署。

「未來政府其實將會分線上跟線下,也會融合在一起,變成線上跟線下的移動模式。在大灣區,尤其在香港,經濟在線下擁有很好的基礎,如果跟科技公司融合在一起,共同發揮優勢,相信可以更好地為科技創新,以至為中小企業,和普通領域中提供服務。我相信在大灣區的數據化提高,可以讓大灣區居民享受速度化體驗。」

陳生強:線下線上融合 提升大灣區數碼金融服務

京東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陳生強表示,金融線下與線上融合,可提升大灣區數字化金融服務水平。「數字科技是實現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但傳統金融機構的力量是不可或缺,也是更為重要的。未來的金融服務將是不分線上與線下的,而是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O+O』的模式。在大灣區,尤其是香港,金融機構在線下擁有很好的基礎,如果能夠跟數字科技公司融合起來,共同發揮優勢,就能夠更好的做好創新,為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提供數字化的普惠金融服務。」

在談到金融機構與數字科技公司該如何發揮各自優勢時,陳生強表示,「銀行等傳統金融有網點、牌照及金融業務經驗的優勢,數字科技企業有技術、場景、年輕用戶的優勢,從中長趨勢看,雙方很容易找到合作契機,融合是大勢所趨,是發展路徑。金融機構跟科技公司融合在一起之後,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用戶體驗,由此雙方可以更好的促進消費,服務實體企業,為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車品覺:香港實體經濟佳 可與科企融合

香港科技園董事車品覺先生稱,大數據在大灣區流通是一個大課題。「信息在於我們怎樣識別,因為我們有顧客,要服務顧客。如果你沒有識別到顧客。在大灣區裏面,其實主要是信息裏面,如果大灣區裏面的信息不能打開,這事情很難辦到。

「但是信息流的流通代表大數據。這一點我覺得大家應該對這東西有認識,因為數據是流通,可是它沒有規則。還有一點對大數據是很重要的,就是如何把數據增強。在英文我們有一句話叫“harvest”,就是把數據『種』出來,不是說流通以後,數據就會產生出來。有了種好的數據以後,其實我們才能更好地識別我們的顧客。比如說剛才說的刷臉,京東公司裏面的員工,上班時會『打卡』、『刷臉』。他進去的時候,看到他的臉進去,就知道他進去了。好像我進去的時候被發現是外來的人,並不是京東的員工,保安來抓我的時候,就知道這個人不是公司的人。所以這個『識別你的顧客(Identify Your Customer)』,其實是刷臉的科技而已,這已經大大地影響。比如說今天你用手機來指紋,很多東西都在識別,但這其實是了解你的用戶,怎樣用到你的數據來了解你的顧客,我覺得這點其實蠻重要。

「可是我在內地的時候,有很多地方的有很多內地的公司跟我說,我們最近公司有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他們發現都非常困難。一家公司裏面把一個部門跟一個部門的數據打通,都這麼難呀。如果公司在香港這個地方要把數據流通,也蠻難的,對吧?現在在講大灣區的互聯部分,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中間的數據到底有沒有有度地打通,以至把它變成非常有用的大數據。這個治理和公司的數據治理相比,複雜多了。大家不要小看數據的打通,希望大家非常關注這個數據的打通。」

中銀鍾向群:香港大灣區數據 用處多打通難

中銀香港營運總監鍾向群先生認為,大灣區金融服務便利化要聚焦對區內居民的金融服務,目前存在一些難點、痛點,未來重點應放在提供開戶便利、支付便利、匯兌便利和理財便利等銀行服務上。

「銀行的數字化,其實不是他自己的事,他其實是在數字化的大環境、人才的環境、生態的環境、數據互聯互通的環境。政府有很多需要去推動事情。在香港政府最重要的是數據化的推動跟基礎方面的建設。對未來的銀行來說,可以會更好地了解客戶。你要知道他是誰,他在幹什麼,這兩件事情其實可以靠政府建構出來的生態。這個是大灣區的數據流動,也是在這裏的環境裏推動。」

本系列文章:

林鄭月娥:不容忽視大灣區的金融實力

陳茂波: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下 香港金融創新的未來八大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峰論壇:發展灣區應着眼一國兩制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