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國家戰略,可為香港發展帶來不可錯失的新機遇,應盡早部署籌謀,善用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繫的優勢,加強與廣東合作,為香港經濟未來持續繁榮發展開拓新領域、新動力。
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國際聯繫的優勢亦可協助推動大灣區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世界級城市群,並作為中國重要經濟引擎,帶動中南、西南等泛珠地區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推動作用。在參考海外一些經濟成熟灣區,並分析香港及珠三角的發展優勢,本文就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產業、貿易方面的發展及香港可發揮的功能,提出一些初步建議希望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參考。
發展優勢
1. 對外交通物流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經濟整體,集中了大珠三角地區主要的機場群和港口群,空運及海運的貨物處理量不但領先全國,更在全球排名第一;珠三角還擁有以灣區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和高速公路幹網,擁有內外多式交通聯動的物流優勢。相對中國內地及海外其他地區,粤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陸空綜合運輸大通道的區位及物流基建優勢明顯。
2. 上下游產業供應鏈
廣東在全國省市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均排名第一,而珠三角佔廣東全省工業增加值和出口比重分別是80%和95%。雖然近年珠三角生產成本上升,但珠三角有物流和產業結構及配套全面的優勢,大部分企業仍選擇將生產線留在珠三角,並向自動化生產及高產值方面提升。香港貿發局的問卷調查顯示,70%受訪製造商及貿易商仍以珠三角為最主要的生產或採購基地,81%的受訪企業在珠三角採購生產所需原材料及半製成品。有計劃擴建或遷移廠房的企業當中,59%表示仍會選址珠三角,其餘的也大多會選擇靠近珠三角的內地其他地區或東南亞地區。事實上,有已遷往越南北部的企業表示,當地的投資優勢之一是能方便對接珠三角的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益及降低物流成本。
3. ICT及科研產業集群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已逐漸形成。珠三角高新產業帶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之一,產業帶內有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肇慶、江門3個省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珠海2個國家軟體產業基地,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2015年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總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3.9%和31.8%,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2.7%,百萬人口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728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3.33件,技術自給率超過71%。
4. 國際金融及專業服務
相對內地其他城市群,珠三角灣區的獨有優勢是在「一小時經濟圈」內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集合大量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同時香港的經濟和司法體系有別於內地,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及中國市場的理想平台。據香港特區政府的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香港共有3,731家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代表其位於香港以外地區的母公司負責在中國內地、東北亞及東南亞的業務。香港亦因此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吸納直接外來投資及輸出向外直接投資的領先地區。此外,截至2016年底,香港佔中國內地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2%,以及佔中國2015年底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近60%。
經濟融合發展前瞻
雖然粵港澳三地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存在很大差別,但通過現有政府合作架構和CEPA、自貿區等合作平台,粵港、粵澳已基本實現貿易自由化,港澳已計劃開展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完成後粵港澳三地將連繫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同時,香港作為內地引進來、走出去的服務平台,粵港兩地產業集群的參與者,包括生產企業、服務供應商、資金提供者、大學、科研中心等,互相滲透參與的情況已非常普遍,實質已形成一個經濟整體。這可以從粵港兩地的人員流動、物流運輸、資金融通、商業存在及企業投資可見一斑。
隨着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開建通車,環珠江口的交通連繫和通關貿易往來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目標之一,是要進一步推動灣區深度合作,協調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的港口、機場、鐵路和公路等基建項目的對接規劃和建設,擴大金融和服務業開放合作,促進生產要素、產品、技術和服務在整個大灣區內更自由流動,提供一個有利於現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培養新的產業集群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和商貿活動在大灣區內集聚,為區內各城市帶來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美國三藩市灣區由9個縣區組成,雖然各個縣區各有特色和優勢,但整個灣區的經濟產業發展同城化程度非常高,且互動性很強。灣區內各次區域的產業集群非常類近,主要是利用當地人才優勢發展的行業,包括專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等,以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大部分在灣區發展表現突出的行業都會在幾乎所有次區域存在。雖然灣區的3個最重要、發展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主要落戶在三藩市和聖荷西兩個次區域,但四成三的次區域都會擁有最少兩個灣區發展較好的產業集群。加上灣區內居民日常往來不同次區域工作及生活的聯繫非常頻繁,在在顯示三藩市灣區的經濟運作是以一個整體共同推進。而各次區域間互動性之高,意味如一些發展策略只孤立地從一個縣或次區域角度考慮,便會錯過從灣區整體考慮所帶來的利益(註1)。
珠三角企業順應市場及本身發展需要,已開始在多於一個城市設點。例如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在惠州,其中國總部便設立在深圳,而香港辦事處便負責海外業務。又例如樺嶺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最早期發展只在惠州,但業務不斷擴充後不同體育用品的生產線便分散在珠三角不同城市,更在廣州設立中國總部和產品研發中心。未來樺嶺為了更好地統籌逐漸擴大的海外業務,亦會考慮在香港開設辦事處。可以預見珠三角企業將愈來愈多會就大灣區不同城市的競爭優勢和經營環境來布局其業務。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產業發展同城化程度亦將提高,與此同時,灣區內各城市間的互動性亦會增強。
香港在大灣區未來發展可發揮的功能
1. 環球供應鏈管理及物流中心
近年中國生產成本增加,不少企業將生產線遷移或擴充至越南、孟加拉等新發展國家,逐步形成連接中國、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亞洲區域供應鏈, 與美洲和歐洲並列成為全球三大區域供應鏈之一。面對工資上漲及招工難的壓力,不少在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服裝及鞋等已將生產線搬遷往東南亞及南亞等熱門地區,以致中國佔美國和歐盟的服裝進口比重由2012年的39%及42%分別下降至2016年的36%及34%。同期,中國佔美國和歐盟的鞋進口比重由2012年的72%及51%下降至58%及45%。雖然如此,中國佔美國及歐盟的整體進口比重同期不跌反升,而中國佔全球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亦由2012年16.8%上升至2015年18.6%,顯示中國的製造業及出口已逐步向高增值和上游產品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半製成品佔世界比重由2010年的9.6%上升至2014年的12%,當中很大部分是輸往東南亞和南亞,反映這些地區國家與中國越趨緊密的供應鏈關係。珠三角目前是各類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世界工廠。隨着中國企業及其他跨國企業擴大在東南亞及南亞的加工生產活動,他們必須進口在其他國家生產,包括他們在珠三角的廠房及上游供應商製造的各種零配件、組件和工業物料。
此外,由於東南亞及南亞新興產地的工業基礎仍處於發展初期,本地及外資企業在這些國家擴大生產的過程中,若要引入更先進的工序,便須尋求國外的專家和服務支援,包括廣泛的工程、工具製造及環境服務等。香港是亞洲的國際商業物流中心,本地服務供應商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商業網絡遍及多個國家地區,在連接中國與其他地區的供應鏈管理上可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上述的生產、物流及環保服務等。
除發展加工生產活動相關的供應鏈外,隨着中國及其他亞洲新興國家經濟崛起,居民收入上升而產生大量消費進口需求,與之相關的物流供應鏈服務發展亦非常快。特別是近年電子商貿蓬勃發展,大大改變了經營業務的方式,產品更新流動速度進一步上升,對高效的國際供應鏈服務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從目前香港轉口貿易的結構及增長看來,香港物流業在亞洲區域供應鏈中擔當着重要角色。
憑藉香港、深圳和廣州的機場和港口的服務網絡和效率優勢,加上粵港兩地海關和港口的緊密合作,包括香港機場與南沙保稅港區物流園區的一站式空陸聯運超級幹線的新型物流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連接環球主要區域供應鏈和服務中國連接亞洲的區域供應鏈發展中,將可維持物流樞紐的地位和競爭力。
不過大灣區內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和珠海五個機場,香港、廣州和深圳亦各自擁有其國際港口群,彼此間如何協調,形成合理錯位發展和互補合作,從而加強大灣區整體的競爭力,有賴各參與成員溝通合作。有分析指東京灣區內有六個港口,包括東京港、橫濱港、橫須賀港、川崎港、千葉港和木更津港。為了避免惡性競爭,這些港口都經過協調規劃,促進分工與合作,各港口依據自身基礎和特色承擔不同功能,協同發展港口群。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港口和機場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發展,也可以參照類似的模式,以協調促進彼此分工,優勢互補。例如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有較強的國際航線(客運和貨運)聯繫,可以通過與跟深圳的機場和港口的水陸交通連繫和海關合作,提供連繫中國內地城市和海外市場的多式聯運服務。珠海機場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也可與香港機場有更緊密合作,進一步加強大灣區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競爭力。在促進大灣區的物流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方面,粵港兩地可進一步加強合作,提升國際貿易線上物流、通關、支付、溯源、追蹤等先進高效服務。
2. 先進生產及創新研發中心
科技與創新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具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科技與創新更是重要的推動元素。科技發展不單是要提升區內發展科技研發能力,還要把科技廣泛應用到不同層面,例如智慧生產、智慧城市、物聯網、環保節能等,以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珠三角區內工業發展本身亦可拉動更多的研發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廣東的規劃資料顯示,珠三角就其已有產業優勢,將建設五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以廣深、佛山等為重點,帶動珠海、肇慶等市資訊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級資訊產業基地;打造一批新能源產業集群,以廣深珠、東莞、惠州為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以深莞和佛山、中山為重點,建設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技術產業基地,支援深圳、江門、肇慶發展低碳經濟,加快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打造世界級新能源和環保節能產業基地;以廣州、佛山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新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為依託,打造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重要基地;以廣深兩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和中山等基地為支撐,打造國家生物醫藥和現代重要重大創新產業基地;以廣深為核心,深莞惠、廣佛和中江國際級LED 新光源產業一體化發展,形成珠三角LED 新光源上下游一體化產業帶。
相對美國加州大灣區工業結構主要集中在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以及資訊業等範疇,珠三角有廣泛領域的工業結構,除了高新科技行業外,仍有很多不同的傳統製造業。科技的應用可在不同層面推進,除了智慧城市、物聯網、環保節能等大方向外,如何促進大灣區內的科研及先進技術和現代專業服務與傳統工業相結合,從而加速工業升級轉型是不可忽略的發展方向。例如,珠三角內的製造業生產線正需要向自動化發展,區內各市的行業協會可加強交流合作,結合不同的產業提升資源及科學技術資源,發展適合自身行業的自動化設備。
目前內地企業具有不俗的科研能力,已開發不少在資訊科技(ICT)應用和解決方案、移動終端應用(Apps)等領域受市場歡迎的技術和產品;但較少企業能把有關技術從地區推擴至全國應用及利用符合國際標準的技術開發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內地在部分先進技術領域正處於起步階段,但又往往因為不同的技術規格和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難以直接引進外國技術於內地應用。
相對內地,香港的科研投入和整體研發能力可能較弱,但香港企業熟悉國際科技潮流趨勢及技術標準,同時擁有廣泛國際市場網絡的優勢,可與深圳以至大灣區內城市合作,加強相關技術領域的人才流通、技術應用、規格標準等方面合作,除可幫助內地科技成果進行商業化開拓海外市場,亦可有效為內地業者引進合適的外國技術,同時進行本地化應用,促進大灣區整體發展。
在部分高科技產業,例如物聯網應用、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等,內地一些企業目前仍缺乏部分專門知識,使有關研發及技術應用多少受到制約。香港科技業者熟悉外國先進科技,而且善於使用根據國際標準/框架開發的技術,或引進外國技術,協助内地有關項目進行商業化,切合市場需求。
事實上香港作為區內蓬勃的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對知識產權提供良好保護,並擁有優良的專業服務,一直吸引海外科技、創意、研發及眾多自設研發部門的設計生產公司以香港為平台與中國內地及亞洲其他市場進行知識產權交易。因應大灣區未來科技與創新的發展需要,香港正可發揮知識產權貿易的優勢,一方面引進所需海外技術等知識產權,同時協助大灣區的科研成果推出市場並發展國際市場業務。
金融科技是另一個香港可參與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領域。廣東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推動深圳與香港共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加上與內地在金融方面的聯繫日趨緊密,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很好的合作基礎和機遇。例如若有科技金融公司有意開發股票投資的金融科技,香港股票市場與上海和深圳的股票市場均有聯繫,當中可以有發展空間。要從事金融科技,必須同時具備金融服務知識和技術背景,香港擁有大批具備專業金融經驗與知識的人才,同時有透明的法規及建全的監管,並注重資訊安全,大可以結合大灣區內的技術人才開發相關的金融科技。粵港若能做好協調大灣區內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包括系統的標準和連接等,將可促進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應用和研究,達至領先的水平。
預料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有更多的創客及投資者受到各種鼓勵,投身於各類科創企業。除財政資源外,這些科創企業亦對技術、市場網絡及企業發展等方面的支援服務大有需求。深圳以至大灣區內的科創企業,可以結合香港的優勢,例如資訊及資金自由流通、國際市場網絡及企業管理等,提升發展能力。要推動深圳與香港共建創新中心,可以加強深圳與香港有關科研單位及科技企業的交流聯繫,創造技術合作平台,還要把對接平台擴大到其他相關的金融及專業服務,希望能做到結合彼此的優勢。
吸引人才匯聚是帶動科技及創新的重要因素。香港配合深圳,在吸納人材方面,特別是海外人才,也可以發揮其特點。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相對內地城市的生活,部分外國的人才可能較容易適應在這裏生活。因此,為了吸納外國的專業人才與內地及香港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可以發展香港和深圳比鄰的兩個相連的團隊。外國的專業人才既可在香港一個較為國際化的環境生活,也可與珠三角地區,特別是深圳在研究工作上保持緊密聯繫。香港的對外聯繫與國際化背景也正好定位為大灣區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香港和深圳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計劃合作發展的「深港創新及科技園」如果能夠在這方面起到帶領及示範作用,吸引國內外頂尖企業、大學或科研機構進駐,將有助推動大灣區未來發展。
3. 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當中設施聯通將是的倡議首個階段的重點推進方向,帶動基建項目發展。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的資料顯示,由2016-2030年,單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每年所須的基礎建設投資便超過17,000億美元。國有企業是目前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基建項目的主力軍。不過「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基建投資規模龐大、類別眾多,所需的資金、風險承擔、管理技術等遠超政府或國有企業的能力負擔。通過公私營部門合作(PPP) ,補足上述投資要素,並引入不同創新意念,對「一帶一路」成功建設至關重要 。
PPP項目組織可以非常複雜,涉及來自不同國家的投資者,多元的投資主體亦代表不同利益目標。香港企業除擁有豐富的PPP項目經驗外,香港作為國際樞紐,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優勢,有效地為項目配對各方參與者及提供融資方案。廣東省向來是中國內地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投資來源,廣東企業以致中國內地企業在項目總承包的優勢比較突出,但香港相關專業及商業服務在個別專門細分項目有其過人之處。例如不少香港的建築、測量及工程服務公司達到世界一流水準,服務範圍廣泛,可以為廣東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基建項目工程,提供顧問、設計、規劃及監理等服務。加上國際經驗豐富、掌握和分析海外資訊的能力較強,可以有效地為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及為項目投資提供適當風險管理。
投資貿易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另一重點內容。一方面,中國希望與沿線國家着力研究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以便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同時要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用以提升區域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包括鼓勵合作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希望與「一帶一路」國家攜手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香港和中國內地特別是珠三角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至今珠三角企業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不管是引進來或走出去都是領先中國水平。2015年末,廣東是中國擁有最多外商投資企業數目及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大的省份。
廣東企業在技術、資本、管理等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特別是當前中國內地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率水平降低,若能積極主動地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發揮廣東製造業的優勢,將可加快「走出去」拓展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戰略布局。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在2016年第2及第3季向超過200家廣東省有關企業進行問卷調查。80%受訪企業表示會在未來1-3年考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掘商機。表示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的企業當中,最多企業表示希望增加銷售產品往「一帶一路」市場,部分企業選擇前往「一帶一路」投資設廠生產、在當地採購各類消費品/食品/原材料等供應內地市場、亦有部分表示希望在「一帶一路」國家設立中轉倉庫以加強國際物流效率。
受訪企業感興趣發掘上述「一帶一路」商機的地點,則絕大部分選擇包括東盟國家的東南亞地區,佔會考慮發掘「一帶一路」商機企業83%。粵港澳大灣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物流樞紐,並已與東南亞國家建立有效的供應鏈關係。香港服務業者多年來協助廣東及其他內地企業,處理在香港和海外市場的貿易及投資業務。隨着內地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進一步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香港服務業將進一步就金融、法律、物流、稅務、市場推廣、風險評估等不同方面,加強與廣東合作,發掘「一帶一路」商機。
內地企業前往外國建立銷售網絡、進行直接投資、採購和各類型收購活動時,往往需要美元或其他外幣資金為有關業務融資。目前企業通過內地的銀行體系或其他融資渠道為海外投資項目籌集資金仍有不少限制。若內地企業能更便利地使用香港的商貿平台,利用香港資金流通和一應俱全的專業服務優勢為海外業務融資,將可有效地解決他們「走出去」的投、融資問題。銀行融資以外,香港其他的金融服務和投資者,例如創投及私募資金等不僅可提供股本資金,更可為內地企業注入國際元素,通過香港成立國際公司架構,為「走出去」的個別投資項目,進行具成本效益的股本和債務融資,以支持有關項目的發展和營運。
此外,港澳與大灣區內及與其他珠三角地區的港口和機場進一步加強緊密連繫後,可進一步推廣至與其他海外港口的合作,特別是與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東南亞地區港口達成某種形式的聯盟,目標是促進港口間貨物進出口的便利化,例如通關安排,港區聯動等。這些發展將有助提升大灣區發展生產、銷售、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庫存及分撥等領域的競爭力。
以跨境網上銷售為例,大灣區內的交通物流網絡發展成熟,十分便利消費者的網購活動,以及各類小商品生產商發展電子商貿業務。現時內地網購及電商活動,絕大部分只着眼中國內地市場,國際業務仍有待發展。香港是最受歡迎的跨境網購目的地之一,擁有完善的電子商貿平台,在網絡安全和個人資料私隱保障方面,特別為重視網絡安全的外國用戶所信賴,而且不同的國際支付工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能為消費者的跨境網購提供便利;加上本港擁有高效的國際物流網絡,有關服務供應商能有效為消費者提供集運、代購、國際轉運、清關等服務,是外國消費者網購大灣區以及其他內地商品,和大灣區網民尋找外國潮流產品的理想平台,若粵港雙方能協力加強相關商品流通,進一步提供例如商品進出境的海關、商檢等便利措施,可促進大灣區內有關業務發展。
總結
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發展突出的區域經濟體,其共通處是整個地區由多個互動性強的集群組成,而集群內的企業既能互惠發展,同時又共同享有集群賦予的競爭優勢。由於這些集群的企業會分布在區域內不同城市,使整個區域的同城化程度增加,整個區域的經濟運作因此有必要以一個整體共同推進,包括一些發展策略有必要從整個區域角度考慮,才能保障灣區經濟帶來的利益。因此國家發改委計劃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是有其必要性。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包含粵港澳三個不同的政治、行政和經濟體系,與三藩市、紐約、東京等海外灣區,或內地環渤海,長三角等內地灣區不同,在進行整體規劃時存在不少障礙。因此在制定規劃時不可以過分依賴單一方專家論證分析,而必須要有各相關持分者代表的參與,進行諮詢和討論。
有分析認為,世界其他主要灣區經濟都有「單核」的特徵,例如紐約灣區以紐約市為中心,東京灣區則以東京都為中心,至於舊金山灣區則主要以三藩市,其次以聖荷西市為中心。至於珠三角大灣區內則有廣州、深圳及香港三個主要城市,各自在人口、經濟總量方面差距並不太遠。如何整合各市在大灣區內協同發展及共同到海外推廣將是重要課題。
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帶動泛珠以致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發展。在對中南、西南內陸地區的聯繫與及面向國際,輻射東南亞、南亞這個經濟紐帶功能上,香港與內地珠三角地區可以有分工協作。總體而言,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平台、金融中心應該繼續發揮對外聯繫的功能,結合大灣區內聯腹地的優勢,提升整個灣區對更廣泛地區的拉動作用。但在具體分工上,過去經驗顯示,不單是香港、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均希望成為區域或國際級的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各市都希望吸引國際企業及商業活動落戶;各二、三線城市事實上亦希望參與相關競爭,發展高增值回報的產業。
參考三藩市灣區等經濟產業發展同城化發展的方向,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整體規劃的目標,應在訂定未來發展的宏觀大方向後,然後朝着目標,通過如「意見」中提到泛珠地區要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推動各類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同時,為了提供一個有利於現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培養新的產業集群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和商貿活動在大灣區內集聚,粵港應從擴大市場吸引力、優化營商環境和加強培養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加強合作,應對全球化大環境下國內及海外其他區域的競爭。
粵港澳大灣區從人口、面積、經濟總量等指標比較,與大部分成熟海外灣區不遑多讓,若果整個區域在市場准入、流通等方面真正做到市場融合,對吸引投資,推進高新科技和創新行業發展,以致提升大灣區作為世界級城市群都非常有利。
香港整體上可以在融資、國際運營和風險管理三方面提升功能,加強與珠三角企業合作,提升國際商貿平台作用,同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升級轉型發展,並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的核心價值。
註1:The Bay Area: A Regional Economic Assessment, 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October 2012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