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經濟曾創造奇蹟 連續20年高增長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端,但GDP曾經連續20年以平均5%速度增長,被譽為「突尼斯奇蹟」。突尼西亞沒有豐富的資源,地理位置也並未優越,為何可以一直穩定發展和改革?

本屆世界盃爆冷頻頻,非洲國家突尼西亞在分組賽以1:0擊敗大熱門法國,但卻敗給澳洲及打和丹麥,最終以一勝一和一負,排名第三,未能出線。

成發展中國家典範

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北端,距離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隔了一個地中海,只差1000公里。國家因首都突尼斯市而得名,人口1200萬,1956年脫離法國的統治,上世紀80、90年代在總統班亞里(Ben Ali)領導下,GDP曾經連續20年以平均5%速度增長,被譽為「突尼斯奇蹟」,是發展中國家典範。但後期卻走了不出獨裁者治國的終極命運:用人唯親和貪污。

2011年,一名26歲的小販布瓦吉吉拉在街上販賣疏果,因為沒有執照,被沒收攤車並遭掌摑。事發後一小時,受辱的小販在政府大樓前自焚,掀起了令半個阿拉伯世界變天的「茉莉花革命」,班亞里最終流亡沙特。茉莉花是突尼西亞的國花,源自波斯語,意思是上天的禮賜。

突尼西亞是古國迦太基的發源地,建城比羅馬還要早。公元前800多年,腓尼基人創立迦太基。迦太基曾擁有強大的軍隊,和羅馬分庭抗禮。歷史上的名將漢尼拔(247BC—183BC)便是迦太基人。他曾經帶兵攻入意大利,擊敗羅馬軍隊。

突尼西亞的身分很特殊。它絕對不是非洲落後國家,又或像某些阿拉伯國家般以教治國。它位處非洲,非洲的英文名字Africa便是古突尼斯的名稱。突尼西亞由於曾經長時間受卾圖曼帝國統治,人民普遍信奉回教。但另方面卻因為地處地中海南端,它和歐洲文化接觸頻繁,曾經受法國統治,治國走世俗路線。

高素質人民助民主改革

所有革命都有它相同之處,也有它不同之處。「茉莉花革命」成功有部分是受益於互聯網的普及,班亞里推行現代化,很早便鼓勵市民使用網絡。軍隊中立是令革命得以和平進行。班亞里的強人統治主要依賴警察力量,軍隊一直沒有進入權力架構。沒有輪替的掌權者往往是革命的導因。班亞里在2020年違背了他之前的承諾,修改憲法,將總統任期變成終身制。突尼西亞沒有豐富的資源,地理位置也沒有像埃及般手握地中海出印度洋的咽喉,避開了國際勢力的介入。最重要一點,人民素質決定了革命的成敗。一半受益於殖民地統治,突尼西亞的人民普遍教育程度甚高,勞工運動成熟,工會在社會的影響力甚深,這點在阿拉伯國家甚為罕見。

由「茉莉花革命」引發的「阿拉伯之春」,很快便進入寒冬。埃及革命速起速衰,最後是軍人復辟;利比亞變了一個失能國家;敍利亞是大國角力的人道災難;也門繼續成為阿拉伯和伊朗較勁的場地。中東仍然是一個會隨時爆發的活火山。相比之下,突尼西亞倒進行了一些高素質的民主改革。2014年,突尼西亞按新憲法舉行選舉,投票率達到64.6%,過程有序。

本文參考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afwan M. Masri所著的Tunisia, An Arab Anomaly。中譯本《突尼西亞: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曙光》由台灣時報文化出版。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