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喬石為「政治家」:淺談中共訃告差序

在訃告的稱號中,戰士、革命家很常見,「政治家」卻是稀有之稱。多年前,香港有政客報名「選特首」,自報職業為「政治家」,筆者曾撰文指出自稱「政治家」不妥,在「一國屋簷」下不能隨便稱「政治家」。喬石病故後,有小道新聞稱,當過政治局委員者的訃告,都有「政治家」稱號。這是不查閱文獻的想當然。
人大前委員長喬石(1924-2015.6.14)的火化儀式,定19日在北京舉行,悼念儀式將是「高規格」。北京官方宣布,北京天安門和香港特區等,將「下半旗致哀」。
 
喬石在位時,是中共中央第三號人物,從1987年中共十三大後,至1997年中共十四屆中委會屆滿,都是排名第3的政治局常委。他是改革家胡耀邦信賴的幹部,稱他是「拚命三郎」;另一改革家趙紫陽,也賞識他的能力。
 
他長期主管紀檢、政法系統,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人大委員長(接萬里)。
 

副國級以上  一天發訃告

 
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5日以頭版頭條版位刊出訃告,給喬石的稱號是:一、中共優秀黨員;二、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三、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這是中共中央對他一生的評價。其中,革命家、政治家和卓越領導人,通常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階層才有的稱號,但不是每一個「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
 
在「一黨領導」體制之下,官員的等級差序有嚴密的邊界。發布訃告的差序,筆者稱為「定格量化」。
 
定格的意涵,一是死亡者的級別(2006年以來幹部分為27級,政治局成員、副國級以上高官是1至4級,副國級以下的部長通常是5至8級);二是級別的不同,衍生發布訃告、治喪的「規格」差異。
 
量化的意涵,指訃告發布的時間快、慢,在《人民日報》刊出的版位差別。
 
「黨和國家領導人」階層,訃告在24小時內發布,刊於《人民日報》第1版;部長級的訃告,大都在1個月後在《人民日報》第4版刊出,部長以下官員在《人民日報》無訃告。更大的差異,在於給的稱號有多少,規格的「高度」如何。
 
事有湊巧,《人民日報》15日刊出的訃告有2則,喬石訃告刊第1版左上角報頭下,港澳辦原主任魯平訃告刊第4版最下面。兩人最大的差異是時間,部長級的魯平於5月3日死亡,遲了近一個半月才發訃告;魯平的訃告,當然沒有什麼稱號,只提其原來的職務,這都是「定格量化」的常態。
 

政治家稱號  限制很嚴格

 
在訃告的稱號中,戰士、革命家很常見,「政治家」卻是稀有之稱。多年前,香港有政客報名「選特首」,自報職業為「政治家」,筆者曾撰文指出自稱「政治家」不妥,在「一國屋簷」下不能隨便稱「政治家」。
 
喬石病故後,有小道新聞稱,當過政治局委員者的訃告,都有「政治家」稱號。這是不查閱文獻的想當然。
 
華國鋒是毛澤東之後的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當過國務院總理。2008年8月,他的訃告只稱優秀黨員、共產主義戰士和革命家,並無政治家和卓越領導人稱號。
 
相反的,只擔任過政治局委員的楊尚昆(曾任軍委第一副主席、國家主席),卻有三個「家」的稱號: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有黨、國、軍的「卓越領導人」之稱(《人民日報》1998年9月15日第1版)。
 
當過政治局委員、人大委員長的彭真,於1997年4月病亡。中共中央的訃告稱他是革命家、政治家、國務活動家和黨、國的「卓越領導人」。
 
圖片:作者提供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