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在美國工程界工作30年,他指出高科技的重點已從美國逐漸轉移到亞洲,而香港是亞洲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在知識型經濟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社會目前從服務型轉移為知識型主導,鄭院長認為,未來香港需要更多工程師推動發展。
十年足夠iPhone 從第一代到第七代,卻已經是工程師三分之一的職業生涯。科大工學院旨在培養學生能趕得上和適應時代急促變化的工程師,繼續擔任在社會第一線做出貢獻的角色。踏入大數據時代,更多行業如投資銀行(iBank) 和金融科技(FinTech)等均需要擁有工程頭腦的人士投身工作,工程師更可以大展拳腳。科大開設長達13周的飛船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工程頭腦並非工程學院的學生專利。課程包括簡單的工程模式入門,讓學生從零開始掌握工程入門概念到製作飛船,過程需要大量數據分析,有助培養學生的邏輯和分析能力,有助日後處理數理研究及工商界的工作。
動手實踐科研 收生機制或調整
科大重視創新科研,鼓勵學生動手將概念成真,實行體驗式學習。目前,科大正在籌劃的 Practicum-led 課程將以項目(Project)為單位,從建立團隊、邀請教授、科研計劃等,都由學生一手包辦。有別於傳統課程,收生和考核模式也會調整。鄭院長和崔志英教授提到:「科大應該要容納不同類型的學生,有些學生很有想法和才華,但考試成績一般,我們不能用考試成績來作為唯一評核標準。」針對此課程的收生標準或會調整,院方表示學生遞交的作品或在科大開設的短期課程中的表現和成績,會計劃放在考量之列。目前所有評核標準仍在商討當中,所有標準會以公平遴選為首要大前提。
跨學科學習 能源科學應運而生
為適應社會變化,科大工學院推出多學科課程以回應轉型需求。大數據理學士課程旨在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作相關的數據應有和分析。另外,科大也會將現有的副修課程加以調整,成為學士課程,如2016年推出的可持續能源工程將於2018推出可持續能源工學士或理學士課程,預計每年錄取30人。課程涵蓋能源科技、能源科技相關政策以及可持續發展研究等。鄭院長指出,環境局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反映本地能源人才供不應求,畢業生出路甚廣;課程切合社會所需,也回應全球告急的能源危機。科大機械人團隊一向享譽國際,日後即將推出自主系統及機械人學副修課程,跳出傳統課程的框架。
一流大學合作研究 增加國際經驗
世界各地的工程項目接踵而至,工程師是最國際化的領域。科大注重學生的國際經驗,鄭紹榮教授指有40%以上的學生曾在學期內或暑假期間赴海外交流。科大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為學生提供為期八星期的研究式暑期交流計劃,獲挑選的學生可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打成一片,合力在限時內完成科研項目,進行技術和文化交流,裨益不少。
工程設計關懷生活 推廣中小學科學教育
作為香港首所研究型大學,當然希望研究可以改善人類生活。視野無限計劃讓學生親身前往柬埔寨視察環境,通過工程設計為當地居民服務。類似的計劃也在中國貴州開展,學生着手為當地居民設計淨化食水的工程。推廣科學教育方面,科大工學院得到資助成立鵬程青年工程師學苑,並安排本科生到中小學帶領同學一起動手完成實驗和作品;科大也熱衷於開設供中學生報讀的短期課程,科普講座和工作坊等。目前計劃一年最少覆蓋1000個中小學生,為香港培育新一代的科學人才。
「上一個世紀時科學主導,這個世紀是工程來挑大樑。」鄭院長道。就香港而言,工程普遍不會是一流尖子的首選。跟其他一流國家和地區,香港的工程人才相對缺乏。科大工程學院展望招攬和培育更多工程人才,發展Smart Building Smart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