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香港上演一宗仿如間諜電影的「斯諾登事件」,並一度成本地報章爭相報道的頭條新聞。事涉一名來自夏威夷的美國情報員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他甘冒美國政府封殺的大不韙,公開透露美國政府罔顧公民私隱,暗中執行一項稱為「棱鏡」(PRISM)的監視行動。此行動由美國國家安全局策劃和操作,主要在於監聽和搜集從美國打來的電話及國外的在線上交流記錄等有關資訊;斯諾登稱他同時擁有一套有關該監視計劃的報告,詳細說明美國國家安全局可在缺乏法院命令或傳票下,透過該「棱鏡」得以隨意檢索來自美國九家知名的科技公司(蘋果、谷歌、臉書、雅虎、微軟、PalTalk、AOL、YouTube 及 Skype)所搜集的客戶通訊數據。不言而喻,這項美國歷史上最轟動的大洩密事件令美國政府大感尷尬,也讓我們首次認識到,即使在標榜尊重個人私隱的民主國家如美國,私隱同樣不受尊重。
全民監視的國家
在全球監視大趨勢下,英國也是全民監視的前沿國家,而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無所不在的街頭電視監視。其實,早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舉行加冕典禮的1953年,英國警方已在倫敦市內安裝閉路電視;直到九十年代初,倫敦街頭所安裝的攝像機隨處可見。今天,倫敦是全世界上最密集地被監視的城市。據估計,它擁有的街頭攝像機超過50萬部,約為該市每14名市民一部,而倫敦街景每日平均以磁帶攝錄300次。這類全天候電子監視計劃如今也在美國多個大城市的戶外活動中大派用場,例如在2013年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賽炸彈案中,美國 FBI 探員曾通過電視錄像在人群中鎖定疑犯薩納耶夫兄弟,最終將他們緝捕歸案。
在英國,閉路電視只是一個開端,當地涉嫌犯罪而被捕的任何人,不論最終是否被裁定犯有任何不當行為,其 DNA 都會被永遠記錄在數據庫檔案中。2009年,英國當局試圖獲得政府批准成立另一可即時記錄每一市民電子通信(包括電子郵件、電話、谷歌搜索和信用卡交易)的數據庫,此數據庫可為653個英國組織所用。礙於侵犯私隱,此計劃當年被迫擱置,但又在2012年新反恐法生效後獲准,唯一的區別是,數據將貯存於固網電話、流動電話及寬頻服務商的數據庫內。
智能手機的私隱顧慮
社會安全與個人私隱的利益互相抵觸,畢竟是無可奈何的事,但當前私隱的顧慮,主要來自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智能手機。今日,在內置電子錢包功能的 iPhone 6 面世後,人們外出可以不帶錢包但不能不帶手機。但很多手機用戶可能仍未認識到,當我們經常在可透過如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社交網站,圖文並茂地縷述自己的生活近況或購物經驗與偏好等同於自曝私隱;而這些私隱資訊,不但可在社交網站上永遠留下你的電子蹤跡,而且很可能會被匯聚成有關消費偏好的大數據,甚至成為披露我們身份、個性及定義習性行為的社交圖譜。
如果你認為這是杞人憂天的話, 讓我們先引述美國一則為人津津樂道的嬰兒用品優惠券軼事。2012年初美國記者查理士・杜希(Charles Duhigg)在《紐約時報》撰文, 批露美國超市泰捷(Target)為明瞭其客戶的購物模式,以提升客戶服務為名,為每位客戶配備一張可累積購物積分的客戶卡。之後客戶在泰捷超市購物,一切有關商品種類、數量等數據,都通過客戶卡鉅細無遺地貯存在公司的數據庫內。為分析搜集所得的購物數據,他們聘請了一位統計學專家,試圖預測客戶的購物傾向,從而增加商品庫存和促銷的效益。其中一項分析,使他們能及早預知一些顧客妊娠期的來臨,得以派送嬰兒用品優惠券的形式進行促銷。怎知有關數據分析出奇地準確,以致惹来下面一段軼事。
美國超市優惠券軼事
在明尼蘇達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家泰捷超市,某日走進一位怒氣沖沖的男顧客,手持一張嬰兒用品優惠券,要求跟經理說個明白:他說:「這是你們公司郵寄給我女兒的優惠券!」「她還在讀高中,你們發送她嬰兒的衣服和嬰兒床的優惠券幹啥?你們想鼓勵在學少女懷孕嗎?」
經理聽後一頭霧水,實在不知他在說什麼。但看看優惠券,又確是寄給這位男士的女兒,而所刊載的產婦衣物、嬰兒傢俱和微笑的嬰兒照片,正是自己公司的產品和宣傳單張。經理當場道了歉,並在幾天後,打電話再向這位客戶致歉。怎知在電話上,傳來父親客戶的聲音有點窘迫說:「我和我的女兒談過了。原來家中還有一些事情我沒完全知曉得到的。她將在8月臨產,我還欠你一個道歉呢。」
杜希的文章指出,在引進這項顧客購物數據分析(consumer analytics)計劃後,泰捷超市的營收從2002年的$440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670億。該公司總裁葛列格・斯泰沾沾自喜的認為這是歸因於顧客數據分析計劃的貢獻,特別是能準確分析目標顧客群潛在需求的產品和類別,例如向準媽媽和未來寶寶所提供的優惠。
懷孕是極其秘密的個人私隱,一家大型超市竟可從女顧客平日所購飲料、糖果、零食和對嬰兒用品的興趣而預測她們的妊娠期,而預測又出奇地準確,聽來有點不可思議。然而,生活在遙感技術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除非刻意反樸歸真,全完棄用智能手機和所有與網絡相聯的電子設備,及不再在互聯網上查閱資訊,否則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乃至外出的一切舉止行藏都會在電子網絡中有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