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上周五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簡稱FDIC)接管,成為市場焦點。
美國的銀行因財政問題而被接管,其實並不罕見。例如在2019和2020年,就有8間銀行以這個形式「被消失」,只是這些銀行規模太小,業務地域範圍有限,資產亦僅有十數億元,因此傳媒不太會關注。
罕見的是今次的規模。根據去年年底的數字,矽谷銀行的資產為2000億美元,規模之大只有金融危機時的WaMu比擬。
大規模銀行被接管屬罕見
為免市場受刺激,FDIC接管銀行一般在星期五開始,在周末完成「主權移交」的過程,到了星期一就大致回復正常,受保障的客戶可以如常提款和使用其他銀行服務,分別就只是銀行名字改了而已。接管銀行當然只是暫時手段,其資產業務最後還是會被分拆出售,例如當年的WaMu就大部分由摩根大通收購。
FDIC提供的保險,金額上限為25萬美元,意思是在這金額以上的存款不受保障,最後能取回多少,就要看被接管銀行資產的變賣情況。一般情況下,銀行絕大部分的客戶存款都在此金額以下,總存款的好一部分都有FDIC支持。只要市況正常,銀行資產不用在短時間內賤賣,超過上限的存戶大多可以避過一劫。
矽谷銀行的特別之處,是其服務對象不是一般市民,而是名副其實,存款大多來自初創科企公司。根據FDIC上年年底的數據,矽谷銀行有1700億美元左右的存款,而其中有1500億美元超過保險上限,涉及3萬多個戶口,亦即其存款絕大部分都不受FDIC保障。
涉及多間創企 未必受到保障
樂觀地看,由於矽谷銀行超過一半的資產是政府債券和按揭證券,不難找到買家(尤其是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買家),存戶應該不至血本無歸。
諷刺的,是一眾意識形態傾向政府不干預的科企高層和風險投資者,一夜之間立場逆轉,紛紛支持政府出手拯救一眾客戶。表面看來,矽谷銀行不似有牽連甚廣的系統性風險,由政府包底的理由欠奉,於是各大「業界代表」,就爭相預測各種災難性後果,由美國科技領先地將會毀於一旦,到地球環境安危也會受到威脅,力圖製造輿論保護「業界利益」,令人嘆為觀止。
事件的一個教訓,就是當個人利益攸關,甚麼崇高信念和價值觀也要行埋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