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文化交流」這概念已經被濫用得驚人。但如果「交流」之前並沒有好好準備、交流時又走馬看花,那麼孩子一定不會有什麼得着,倒不如不去!「文化交流」總應該比普通的觀光旅行來得有教育意義。再者,這些交流所費不菲,作為家長,對其教育成效有所期望屬理所當然。教育開支,有需要的便應去花,但如果也有方法在家與孩子「遊世界」而獲得教育成效,豈不是更好?
不深入了解 學不了文化
我年少時一定沒有現在的孩子那麼多機會出國作「文化交流」,但我相信自己小時候對外國地方的了解,不會比現在很多已經出國數次的孩子為淺。我對外國的理解,來自對不同事物的好奇。我小時學拉小提琴,由此熱愛西方古典音樂,而因為很多偉大作曲家都用德文記錄演出指示和用德文為作品命名,故中學時主動找機會學德文。但語言跟文化的關係不可分割,所以學德文後又漸漸對德國歷史文化產生興趣;反過來,對德國文化認識愈深,拉琴也愈來愈像樣。好的提琴老師,傳授給你的不只是拉琴技巧,還有提琴音樂的文化背景,包括音樂跟語言的關係。我有一次在德國深造德文一個月,回港之後立即跟一位德高望重的小提琴老師合奏。他幾乎立即說我的音樂表達比以前自然得多了;是語境弄走了從前的「廣東腔」!
正如烹飪一樣,一名外國人即使掌握了煮中餐的種種技術,如果不了解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意義,沒有深入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的口味,又如何能煮得好飯餸出來?例如中華飲食文化講求「不時不食」這概念,而這概念又跟中國農曆的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只知道「明前龍井」是較好的龍井茶,卻不知道它好在哪裏,就是「囫圇吞茶」;只知道廣東人冬天才吃蛇羹,卻不知道中國人的養生之道,亦是只知標不知本。
既說「不時不食」,這當然並非中國文化獨有的概念;日本的懷石料理便是由大廚挑選和安排最新鮮和「當造」的食材來燒菜、顧客將點菜的決定都交託給師傅。西班牙中部有一個名城叫雅蘭胡斯(Aranjuez),該城聞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盛產士多啤梨。當地夏天的一道特色菜是非常消暑的士多啤梨凍湯(一般認為生果不會隨便做湯吧!),但不是夏天找不到。由此又見得,世界不同地方的生活習慣,有同也有異。居住於不同地方的人,很多時候會面對類似的問題和挑戰;他們的解決辦法,有表面的差異、也有內在的差異;有表面的相同,也在內在的相同。
誘發孩子的好奇心
研究不同文化的同和異,除了新鮮刺激之外,更能加深我們對問題的了解。有一次我跟台灣的一群高中學生討論食物浪費這議題,學生很踴躍提出了不同建議。他們很快便上網蒐集資料,參考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如何運用廚餘和剩菜:例如法國100年前的上流社會會把剩菜施予家僕果腹,而近年日本有些城市則在公共地方設置剩菜收集處,市民可放置剩菜供有需要人士食用。他們熱心地質疑,既然別的地方的廚餘處理方法那麼成功,為何台灣不去仿傚?我回答,我們看到其他地方的「妙東西」,常常會很興奮,希望自己地方也有。但有時自己地方沒有那些東西,並不一定表示當地人從沒想過,也可能是因為引進後會「水土不服」、弄巧反拙啊!譬如法國和日本氣溫一般比台灣低,剩菜沒那麼快會變壞。當然,這一點只是個例子,亦並非沒有應對的方法;我旨在鼓勵學生多想想。投訴和不滿可以是改進社會的動力,鼓勵我們去想方法、尋出路來造福社會;而投訴和不滿的來源則是觀察和好奇。只投訴而不想方法去改進,不好;對事不觀察不好奇、墨守成規,也不好。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觀察和了解世界各地的事和物,誘發他們的好奇心,除了對事物多加留意之外,更細心作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
這並不是什麼課本或天書,讀完之後讀者便「畢業」,成為高明的遊學者。同樣道理,我所挑選的議題和設計的活動,亦談不上算最基礎:世界這麼廣闊,人類文化那麼豐富,怎可以18小時說得完!有些問題和議題,你和你的孩子可能已經想過和接觸過;很多資訊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我在這本小書中提及的事物,也許大部分都只需按數下電腦滑鼠鍵便可找到相關資料。這並不要緊:本書的重點並非在於教授孩子既定內容,而是教授孩子觀察和探究思考的模式和態度。資訊愈容易獲得,便愈容易墮入懶於思考、甚至不再懂得思考的危險。好奇的孩子,你跟他說他已經懂的東西,他的腦袋很快便會跳去探索相關的議題事物。當然,你也可以幫助筆者一起去鼓勵孩子思考,引導孩子探索本書的議題:你比我遠為熟悉孩子的興趣、習慣和生活環境,能夠從孩子的已有知識出發去引導他們聯想和思考。
過於講求目標為本 忽略通才通達
現代的教育,好像愈來愈講求「目標為本」:但目標大多是死的框框,而框框的本質就是把東西分成內與外、「屬於」和「不屬於」。要學甲要學乙,是因為要達到這而不是那:學校裏的學科就是這樣劃分出來的。於是慢慢被忽略的就是一種「通才」與「通達」、一種所謂「跨學科」的靈活思考。「跨學科」這形容詞愈來愈流行,證明了它愈來愈重要,但要教「跨學科」思維談何容易!叫學生「跨學科一點」,差不多跟叫學生「聰明一點!」一樣,根本沒有引導學生去找方法。
然而框不住的「通才」也可以教,只是老師不是你!說到底,「通才」在於以新鮮而有深度的視角去探討問題、從問題的根本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去道出之前背下來的標準答案。孩子在適當的條件下,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因為他們思考問題都是憑簡單真誠的直覺。孩子長大後會在不同的學科中學到,直覺可以令人碰壁(而學科的建立,便是讓後人解決相似的問題時拐少些彎路),但直覺也往往是最好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泉源,小時沒好好培養的話,便「老大徒傷悲」了!所以適當的條件十分簡單,就是為孩子好奇好玩好觀察的天性提供材料,讓他們多探索,且是時刻思考着的探索。
本書的內容,一定涵括了很多不同學科:旅遊、交通、國際商業、音樂、工程、經濟、建築……等等等等。書中提及的專題,大多都有專業研究,對問題的分析一定深刻得多。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本書是一本炒雜碎式的「通識書」或不同學科的簡介( 它會是一本不盡準確的學科簡介!),本書的目的是教孩子多看多想,並建立起對知識與文化的尊重。我希望它能做到這兩點!
新書簡介
書名: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作者:李雅言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