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市場的三點認知

筆者在波幅理論的文章中曾指出,細波幅後會出現大波幅,而大波幅後同樣會召來大波幅,之後才慢慢再變成細波幅。

著名的投資大師暨企業家華倫‧巴菲特曾開玩笑說他要捐錢給大學,好讓教授們繼續傳授效率市場假說,從而培養更多受誤導的金融從業人員,這樣他才能繼續賺大錢。巴菲特說:「傳統理論愚笨而且錯得徹底,然而,不論誤導了多少學生,卻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已的錯誤,故作神秘並不是神學家的專利。」(Hudson, R. L. & Mandelbrot, B. B. (2010). The (Mis) Behaviour of Markets: A Fractal View of Risk, Ruin and Reward. London: Profile Books.)

本華‧曼德博的學生,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法馬(Eugene F. Fama)就是提出「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而聲名大噪的人。那究竟市場是有效率還是無效率的呢?現時坊間一般相信的技術分析,如「波浪理論」和「形態分析」,正是建基於市場無效率這個基礎假設。《漫步華爾街》一書的作者,亦正正是效率市場的推手。計量分析大師愛德華‧索普(Edward Oakley Thorp)認為市場是效率市場;而另一位大師索耐特(Didier Sornette)亦認為大市是存有部分效率。何謂市場部分時間存有效率呢?甚至再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預知,市場下一刻是存有效率還是沒有效率呢?用筆者的說法,便是「短線是隨機,長線是趨勢」。長線而言,大市是以一個趨勢運行,短線卻受隨機因素影響而變化。

以2018年為例,筆者早前已指出大市會於1月下旬至2月上旬見頂,之後會持續調整至3月下旬或4月上旬見底,然後便會反覆回升。結果大市在4月4日見底後便反覆回升,但升幅十分有限,直至5月上旬才正式發力上破,預期6月下旬才會見上半年高位。雖然整體大趨勢分析正確,但可惜對4月的月波幅預測仍有出錯。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希望有助大家以碎形來研究市場運行和理解市場的運行模型,重新正確認識市場。

一、市場的大幅波動的出現頻率甚高

很多應用期權的朋友都認為市場的波動不會太大,因此會採取收息策略,沽出期權來賺取期權金。但筆者多次指出,市場並不是以常態分布,甚至根本不存在一種穩定分布。以1916-2003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數據分析,如按常態分布,日波幅多於4.5%的日子應只有6天;同樣,日波幅只有0.8%的日子都應只有6天,均屬常態分布中的罕有例子。但現實情況卻是兩者皆各有366天,大波幅及細波幅出現的機率遠比大家印象中多。

二、極端情況往往密集出現

筆者在波幅理論的文章中曾指出,細波幅後會出現大波幅,而大波幅後同樣會召來大波幅,之後才慢慢再變成細波幅。意思是在持續出現細波幅的日子中,一旦突破之後往往會出現大波幅,而且大波幅的日子會連續出現,直至波幅漸漸收窄為止。根據本華‧曼德博對「周間日理論」的研究,如果周一的波幅大,會連帶影響周二的波幅也變大,周三都不會平靜,最終整個星期都會出現劇烈波動,市場參與者在該周不是大輸便是大贏。翻查筆者對月波幅的分析,大家會發現,以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看,恆生指數在不少年份的首季及第三季月波幅都傾向較大,而且情況出現得頗為密集。不過1994-1995年、2004-2005年及2013-2014年的平均月波幅基本上比其他年份稍細。這些有趣的月波幅分布,其實對大市走勢有很多很重要的啟示。

三、市場主要是受內部動力影響

筆者在授課時喜用內部動力來解釋市場運行。以1916年至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數據分析,在日波幅多於3%的交易日中,有近七成日子並無任何重要經濟數據宣布或重大事件發生。索耐特的「龍王理論」便以蓄水的水壩來說明市場的內部動力:一個水壩若沒有蓄滿水,即使崩潰都不會造成災難。所以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不少時候市場出現好消息,大市往往不升反跌;當壞消息密布時,卻逆勢上升。本華‧曼德博解釋這些情況時,認為不應理解為市場受隨機因子影響,而應理解成當時大市已在上升或下降趨勢中,所以大市會按原來趨勢運行而不受消息影響。用簡單的文字解釋,便是當資金已建立好倉頭寸,便不會理會壞消息,仍會繼續推動大市上升;反之當資金已沽貨離場,甚至建立了淡倉頭寸,不論出現多好的消息,市場都會呈現負面的反應。

劉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