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卡通學歷史 教大打破歷史教材枯燥僵局

中國歷史有很多有趣的偉人故事,但一般香港小學生對中國歷史科感到沉悶。香港教育大學(教大)怎樣令小學生愛上中國歷史?

若問卡通片情節,學生一定倒背如流;若問唐宋元明清,就鴉雀無聲。無論中學還是小學,對不少學生而言,中國歷史十分沉悶,翻開課本便可使人昏昏入睡。何不將中國歷史和卡通片二合為一?讓文天祥、孫中山等變身成卡通人物,正是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推行「看動畫‧學歷史」計劃的創意所在,藉以打破學習歷史一定是沉悶的僵局,為歷史教材掀起革命。

「其實中國歷史可以很有趣。」教大校長張仁良由衷道來。商科出身的他,小時候跟所有學生一樣,抗拒枯燥的歷史,長大後卻因一套筆調輕鬆的歷史叢書《明朝那些事兒》成為歷史迷,書癮發作時更曾託學生網購續集,然後一夜讀完,「看動畫‧學歷史」計劃的種子也是從那時開始萌芽,一改傳統教材的乏味,「我希望小朋友接觸有趣的中國歷史,在日後的升學路上,願意選修中國歷史科。」

趣味學習歷史 擺脫固有乏味印象

此計劃精心製作十集中國歷史人物動畫,以及相應的教師教案和學生工作紙。製作過程更得到現代教育研究社及香港商業電台全力協助,並邀得商業電台首席智囊陳志雲先生參與配音。動畫提供粵語及普通話兩個版本,2018年6月25日起供全港小學老師免費下載。英文版製作亦預計亦可於半年內完成。

香港學生早於小學常識科便開始涉獵中國歷史與文化,張仁良校長希望以「五分鐘的動畫」為小朋友呈現基本歷史概念,培養小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希望更多學生願意在日後升學路上選修中國歷史科。任重而道遠的短短五分鐘,已教製作團隊費煞思量,從選角到情節安排,都務求做到一絲不苟,令小觀眾印象深刻。

張仁良校長希望讓小朋友接觸有趣的中國歷史,所以推出「看動畫‧學歷史」計劃。(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張仁良校長希望讓小朋友接觸有趣的中國歷史,所以推出「看動畫‧學歷史」計劃。(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十位千古風流人物 細琢劇本切合學生興趣

中華文化五千年,從時間洪流中挑選十位代表實非易事。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馮志弘博士講述揀選人物的三個條件:寬闊的時代跨度、多元範疇、與香港關係密切。最終選出十位上至春秋戰國,下至近、現代的代表,包括:萬世師表孔子、楚國詩人屈原、絲綢之路的張騫、漢代科學家張衡、詩聖杜甫、南宋戰敗被俘的名臣文天祥、著有《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年輕即位的康熙皇帝、推動辛亥革命且曾來香港學習醫術的孫中山和最後塵歸香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

西漢時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甘父隨行,中途被匈奴拘捕。之後兩人被匈奴囚禁十多年,背景奏起悲涼的音樂。後來,張騫和甘父在牧羊時趁機逃脫,兩人咬緊牙關,化身成長跑選手,馬不停蹄地逃跑,快得像馬一樣。(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西漢時期,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甘父隨行,中途被匈奴拘捕。之後兩人被匈奴囚禁十多年,背景奏起悲涼的音樂。後來,張騫和甘父在牧羊時趁機逃脫,兩人咬緊牙關,化身成長跑選手,馬不停蹄地逃跑,快得像馬一樣。(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每個偉人都有其獨特可貴的特質,製作團隊選擇以品德入手,然後陸續加入堅毅不屈、尊敬師長等美德。這樣說來,萬世師表孔子順理成章成為打響頭炮的人物。教大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許國惠博士提到:「在孔子的故事中,主題圍繞『禮』,包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另外,孔子身為教育家,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他怎樣幫助他們?」以上種種,《論語》都有記載,為劇本提供絕佳的素材。但若卡通片都是「之乎者也」,再可愛的孔子,小觀眾也不買賬。因此許博士強調,「看得懂而有趣味」是製作的基本原則。

動畫元素和歷史資料要取得平衡,若全以趣味主導,恐怕本末倒置;但強將課本的歷史資料塞到卡通版的歷史人物口中,又怕令同學昏昏欲睡,了無生趣。正如馮博士談到孫中山的動畫故事時說:「如果動畫講述孫中山的革命理念,或者要學生背誦一大堆人名,同學便會感到厭悶。」許博士遂在寫劇本時就下足功夫:「劇本不可以只有對白或旁白,更要加入足夠的動作和人物的行動來推動情節發展,小朋友看起來才不覺沉悶。」

孫中山來香港學習醫術,遇到一位乞丐。「施捨幾個發財錢吧!我母親病了,法師說一定要用十兩黃金祈福才能康復啊,求求你呀!」孫中山指出法師的話並不可信,建議乞丐帶母親去外國醫生看病。乞丐頓時驚訝,身體發抖,揮手說不:「萬萬不可!西洋醫生會剖開肚皮,是邪術。」反映當時百姓對西醫的忌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孫中山來香港學習醫術,遇到一位乞丐。「施捨幾個發財錢吧!我母親病了,法師說一定要用十兩黃金祈福才能康復啊,求求你呀!」孫中山指出法師的話並不可信,建議乞丐帶母親去外國醫生看病。乞丐頓時驚訝,身體發抖,揮手說不:「萬萬不可!西洋醫生會剖開肚皮,是邪術。」反映當時百姓對西醫的忌諱。(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古裝動畫免穿崩 破綻難逃團隊金睛火眼

「古裝電視劇很多穿崩位,例如古人配戴手錶之類。」張仁良校長笑道。「但我的同事製作動畫時,無論在場景、擺設、服飾,都根據史實編製,力求為小朋友還原歷史場景。」

團隊個個都擁有火眼金睛,細緻至一桌一椅、一磚一瓦,都經過嚴謹的考據,事事求真。馮博士就在孫中山的動畫故事的草稿中,挑到幾個錯處:「1880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與兄長孫眉對話一幕,天花板的電風扇理應尚未面世;1896年孫中山赴倫敦時,餐廳出現近1950年才有的食物,街上還有1930年才出現的汽車。這些不符史實的情節,都通通被刪走。」

除了物件,還要避免出現「同朕check下」等現代用語,以東漢科學家張衡解釋月蝕的故事為例,月蝕的成因是月亮被地球遮擋,不能直接得到太陽的光線,然而心細如塵的馮博士指出:「東漢時期,並沒有『地球』這概念,不能畫個地球來遮擋月亮。」於是,馮博士巧妙地藉助吉祥物葉仔的角色,讓他拿傘子阻隔太陽與月亮之間的光線。「製作動畫時,既要符合科學知識,也要忠於史實。」馮提醒道。

教大團隊選出的十位歷史人物上至春秋戰國,下至近、現代的代表,包括:萬世師表孔子、楚國詩人屈原、絲綢之路的張騫、漢代科學家張衡、詩聖杜甫、南宋戰敗被俘的名臣文天祥、著有《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年輕即位的康熙皇帝、推動辛亥革命且曾來香港學習醫術的孫中山和最後塵歸香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教大團隊選出的十位歷史人物上至春秋戰國,下至近、現代的代表,包括:萬世師表孔子、楚國詩人屈原、絲綢之路的張騫、漢代科學家張衡、詩聖杜甫、南宋戰敗被俘的名臣文天祥、著有《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年輕即位的康熙皇帝、推動辛亥革命且曾來香港學習醫術的孫中山和最後塵歸香江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香港教育大學提供)

平衡史實與趣味如走鋼線 助學生扼要掌握歷史

電視劇開場總會有句:「本故事純屬虛構」,教大計劃的出品卻沒這麼簡單。十集短短五分鐘的動畫,背後的學者團隊一直在史實和趣味之間走鋼線:故事的歷史背景要求與史實相符;情節方面則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在細節上略加虛構,以讓故事能流暢地發展,同時也吸引小朋友收看。正如孫中山的動畫有這樣的一幕:孫中山勸乞丐帶病母找西醫求診,實習醫術時,與乞丐對話,乞丐馬上拒絕,更稱剖腹手術是邪術。學者固然無法考證孫中山是否真的跟乞丐有過這番對話,但通過對歷史背景的研究,馮博士指出:「這是義和團時期部分中國人對西醫的了解,以及當時有漫畫描述外國人剖開中國人的腹部。」這種基於史實的虛構情節,是平衡兩者的最佳示範。

「虛構不等同虛假。」馮博士斬釘截鐵道,這是人文學者求真的執着。「虛構是動畫裏融入合情合理的細節,讓小朋友扼要地掌握歷史人物,帶出故事的精神。虛假則是張冠李戴,違背史實,例如說孫中山反對辛亥革命,或是將李白的《將進酒》說成是杜甫的作品等。」

為歷史感動 培養人文情懷

「其實小朋友很有正義感,懂得分辨是非善惡。只有令他們被歷史人物的故事感動,才算是入心入肺的學習。而身為編寫故事的人,若自己都不為所動,如何奢望小朋友能有比你更深刻的感受?」馮博士問道。讀歷史除了知道事實外,許博士更希望能通過歷史動畫,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讓他們在物質充裕的社會上,有一顆有血有肉、通情達理的心,歷史不只是事實,也是情感的教育。這才是人文學科的精華所在。

張仁良校長表示:「第二輯動畫學歷史正在構思中,如果第一輯受歡迎便會繼續做。」教大除了中國文化歷史系列外,還將推出「動漫學中文字」。教大計劃找一個小朋友喜歡的漫畫家和動畫家,製作大約三分鐘的動畫,令學生有趣味地學中文字。「動漫學中文字」將於今年9月至10月推出,提供粵語、普通話和英文三個版本,協助華裔以至少數族裔認識中國文化。

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期望,通過「看動畫 ‧ 學歷史」計劃 ,展示歷史科的趣味性,並建立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與關聯感,誘發學習動機,趣味學習及認識中國歷史。
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期望,通過「看動畫 ‧ 學歷史」計劃,展示歷史科的趣味性,並建立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興趣與關聯感,誘發學習動機,趣味學習及認識中國歷史。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