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躍進的上海就為台北愁

如果50萬以上在上海發展的台商,部分回到台北投資經營,該是何等熱鬧景象!關鍵是:台北有這樣的吸引力嗎?

兩個城市都是家鄉

記得魯迅寫過:「我到過的地方,都是我的家鄉。」他辛辣的筆尖,卻寫下了最人道的解釋。自己的歲月,剛好一半在大中華的上海與台北,一半在美國的大學城。這樣說來,我就有三個家鄉:上海、台北、與威州的河城。

來去台北與上海,只需90分鐘航程,比坐高鐵去高雄還快。1949年離開國共內戰中的上海:最記得的是當時社會的混亂與人心惶惶。39年後(1988年)第一次從美國回到上海,依舊破落。住在和平飯店,打電話回美國要20分鐘才接通,旅館內沒有咖啡廳,真有「相見不如不見」的傷感。幸虧去了復旦及交大演講,看到了蓄勢待發的年輕一代;更幸運的是,認識了汪道涵先生,在三個多小時的交談中,這位長者娓娓道來中國改革開放的藍圖與上海的未來發展。此後去上海,都會向他請益。

40年來鄧小平經濟政策的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成就;中國內地已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把2,500萬人口的大上海看成單獨經濟體,當前世界GDP數值排名中,美國排第一,中國內地排第二,台灣第26名,上海第31名,超越了新加坡與香港。

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青少年住過的台北與上海會變成姊妹市。2010年舉辦第一次「雙城論壇」的開場致詞中,面對在座的二位市長郝龍斌與韓正(現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我興奮地說:

「台北與上海一峽之隔,歷史上共有精英的聚集、商業的興起、國外的思潮、文化的激盪、及開放的引導。

台北小而巧,呈顯生活上的細緻、安全、舒適;上海大而新,展現出令人嚮往的魅力、驚豔與機會。

當台北遇上上海,政府的企圖心加上民間的想像力,就會出現各種交集的火花。」

上海的「知識跨年晚會」

近日去上海參加來自台灣的詹益森、張簡珍夫婦興建的「上海金山假日酒店」開幕典禮,冠蓋雲集;相鄰的另一座新大樓,近月就要推出文創項目,建立文化新地標;兩位律師博士變成了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家。

如果50萬以上在上海發展的台商,部分回到台北投資經營,該是何等熱鬧景象!關鍵是:台北有這樣的吸引力嗎?

上海不斷擁有世界紀錄:全球頂級城市、全球第二大期貨交易中心、亞洲最大的郵輪港口城市、世界最長里程的地鐵、全國金融中心、全國幸福旅遊城市等。

這次在上海,參觀了剛開幕的全球最大的星巴克烘焙工場。專門設計的二層樓展示了咖啡烘焙過程,外面寒風中在排着長龍,裏面人山人海,上海人對咖啡竟是這樣地着迷!

更使人難以置信的是,上海最盛大的跨年晚會(12月31日)不是演唱會,竟是提倡「知識付費」的羅振宇四小時的跨年演講。浦東可容納萬人的會場爆滿,門票價格3,000–16,000台幣不等。據說這場知識性演講,包括延伸收入,高達2億新台幣左右。上海人對學習竟也是這樣地着迷!

台北小而巧,呈顯生活上的細緻、安全、舒適;上海大而新,展現出令人嚮往的魅力、驚豔與機會。(Wikipedia Commons)
台北小而巧,呈顯生活上的細緻、安全、舒適;上海大而新,展現出令人嚮往的魅力、驚豔與機會。(Wikipedia Commons)

肯定台北人的品質

進步慢的城市就是落後。台北市腹地小、人口少、投資弱、消費低。既有這樣的限制,市政推展上:有限的精力不要用在算舊帳上,而要全力創造新工作、新建設、新遠景。市政的進步來自團隊的合作與效率,要結合企業與民眾共同打造;市民生活上的小方便,只是個起步;現代化的大都市,定要展現文明的多姿多彩及歷史光輝;台北離這種格局何其遙遠。

說「空話」帶來的就是「空城」。空空蕩蕩的台北街頭,見不到人潮,也不容易遇到各色人種的觀光客及外國話!走出松山機場,迎面而來的就是一片茫、一團悶。只要兩岸關係仍然冷冰冰的僵持,台北也就難以匯聚朝氣與人氣。

鄉愁對我來說,已不再是對上海的「念」,而是對台北的「愁」。儘管台北市的競爭力在衰退,台北人所擁有的最大資產應當得到肯定,那就是人的品質及氣質:守秩序、公德心、使命感以及永不認輸。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高希均